【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九二 逆潮的祭司:潘霍華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身為牧者,在價值顛錯的混亂時代,我總會想起二次大戰期間的德國牧師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九一 站在破口上的無名祭司
「耶穌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平靜。」(可4:39) 膽敢面對狂風暴雨侵襲,吩咐風浪平靜,是最偉大祭司耶穌基督的超高道德勇氣。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九 兩個Graham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6:24)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八 港都:台灣福音北伐的起點
「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耶穌說。(徒1:8)初代教會福音廣傳的地理趨勢,是(如上耶穌吩咐)由南到北,才向西轉傳到馬其頓(徒16:9)、羅馬、英倫,便跨海到美洲,直到上世紀進入亞洲、中國,並期望突破「穆斯林障礙」,繞了地球一圈後,歸回耶路撒冷。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七 白白得來,也要白白捨去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10:8) 「我們清華.今天有一篇研究報告被《Nature》雜誌刊登。」校長很興奮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中宣布。眾校長們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一一向我們校長恭賀——《Nature》是國際最頂尖的科學雜誌,亞洲各大學每年被刊登率僅占1%而已。於是,習慣上有個共識:能有研究報告刊登在《Nature》,就是亞洲頂尖大學。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六 四「不講」、三「未曾」
「如經上所記:『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未曾」,原文「Ou」:「不」的意思。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五 范姜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祂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我當選什麼科系比較好?」有個孩子羞赧地問我。 又是大學入學甄試期節,每年許多學子會來詢問我的意見。我總是想起「范姜」。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七八四 祭司群像(2):種田的牧師
「我們….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說。(可1:38) 擁有博士頭銜,曾是大學教授、教會牧師、神學院長,竟會跑去種田?! 約和紀牧師同一時期,我們都在美國拿到生物化學博士學位,被神呼召回自己的家鄉:「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可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