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迷思 讓更多人願意求助 不走絕路

圖片來源:goir / Canva

  警訊!衛福部110年國人死因統計,去年有3,585位自殺,是國人的第11大死因平均每天有9.8人自殺
 
  數據並顯示,男性自殺人數較多,佔65%,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有20.0人,約為女性10.6人的1.9倍。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斯克(Michael Roeske)提醒,有些迷思可能會讓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感到羞恥、更不願意求助,因此他要提醒、並打破這7個常見迷思。
 
迷思一:有心理問題才會想自殺
  其實並不是,有些人只是處在一個充滿壓力的情境,像是失業、伴侶出軌、重病、無家可歸等。
 
迷思二:想自殺的人都很自私
  比較正確的形容,是受困者無法將注意力放得更遠、更大,只專注於眼前的事物,因此無法負荷壓力,唯一能想到的逃避方法,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PRImageFactory / Canva
 
迷思三:威脅要自殺的人只是在引人注意
  有些人覺得,威脅要自殺的人只是要尋求他人的關心,或引起他人同情,根本不想死。但羅斯克強調,每一次都應該嚴肅地面對,當一個人說出來時,代表他真的被自殺問題所困擾。
 
迷思四:可以選擇不要自殺
  事實上人腦中化學物質的改變,會使自殺的念頭過於強烈,而壓倒腦中一切其他想法。
 
迷思五:談論自殺會導致或鼓勵自殺
  實際上談論並不會導致自殺人數增加,反而能減少人的羞恥感,讓人更願意求助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圖片來源:Charday Penn / Canva
 
迷思六:情緒改善後自殺的風險就會消失
  據美國內華達州自殺防治辦公室的資料顯示,嘗試後的3個月內是一個人最有可能自殺成功的時間。羅斯克提醒,嘗試自殺後的人,仍需要親友或專業人士的持續關心
 
迷思七:無法阻止一個人自殺
  其實自殺的想法不是永久的,嘗試過自殺的人,仍能過健康成功、長壽的生活。
 
 

圖片來源:szeyuen / Canva
 
 
  禱告焦點:
  1. 求主憐憫,讓我國能有更多可輔導、求助的機制,尤其在疫情、困難的現代,能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2. 求主幫助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關懷、陪伴他人的管道,隨時留意身旁人的需要,也能帶領人認識主,得著豐盛的生命。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