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節期轉化-為端午節的禱告

 
 (圖:ROMIXIMAGE, Nikontiger / Canva)
文、圖/羅鳳琳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到了,最開心的大概就是放連假吧。除了吃粽子,大家對端午節的印象是什麼呢?較傳統的台灣民眾會拜拜,但是在拜什麼呢?求什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目前最早記錄華人歲時節令、民俗節日的典籍是西晉周處(「除三害」的周處)的《風土記》,其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也稱「角粽」,即粽子),進筒糉ㄗㄨㄥˋ(「粽」異體字),一名角黍,一名糉。」五月正是夏季的開始,天氣炎熱,食物不易保存,蚊蟲孳生,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古代因此認為五月是「惡月」,所以會有一些禳ㄖㄤˊ毒(祭祀祈求去除毒氣)、驅疫、避邪的措施,而端午節的各樣習俗,也在歷代中流傳演變而成。
 
  關於端午節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夏小正》所記,人們在五月用蘭草沐浴,也會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禮記·月令》記載在五月要齋戒節欲;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稱五月為「惡日」,忌曬晾床、曬草蓆、蓋屋等,禁忌繁多,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故事,有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唐代《襄陽風俗記》也記載以竹葉和五色絲(五色絲代表五方的龍)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第卅節記載了吳越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另外也有其他說法是與越王勾踐、介子推等南方歷史人物有關。只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較完整記載屈原愛國憂國的真實經歷。
 

(圖:ROMIXIMAGE / Canva)
 
  與端午節相關的另有曹娥投江的故事:曹娥的父親曹盱是一名巫師,在東漢漢安二年(西元143年)的端午節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不幸卻溺死還找不到屍體。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投江而死,五天後曹娥屍抱父屍而出,鄉人表揚其孝節,將舜江改名為曹娥江,並以曹娥為水神
 
  近代中國學者聞一多(西元1899-1946年)所著的《端午考》中,則認為端午節是吳地習俗,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划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他們會在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也會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
 

(圖:P_Wei / Canva)
 
  總結以上,戴香包、掛艾草、喝午時水、喝雄黃酒等都來自於驅毒避疫的做法(或作法),划龍舟、吃粽子則是與投江祭龍祭河神祭瘟神等有關。
 
列為華人四大節期
  民間或許因著崇拜民族英雄,對屈原、伍子胥等民間傳說深信不疑,端午節因此也被稱為詩人節,記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或吳國忠臣伍子胥。端午節的影響深遠,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其中就有白蛇妖在端午節誤喝雄黃酒而現形的情節,成為創作素材,其深入民間可見一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稱為華人四大節期。(另一說華人三大節期:春節、端午、中秋)這四大節期在現代,也成為我國國定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圖:pawel.gaul / Canva)
 
會過端午節的國家
  除了中國、香港、澳門全球各處的華人地區,南北韓、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也過端午節,只是各自演變為具各地特色。
 
  日本的端午節由農曆五月五日改為國曆五月五日,並定為兒童節,會吃粽子、柏餅、喝菖蒲酒,掛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希望男孩們茁壯健康成長,未來事業有成。
 
  琉球會吃琉球餑餑(一種黑糖菓子)、琉球煎餅;也有划龍舟;在家裡會貼一種叫「矢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有紙人形的紙箱)。
 
  韓國傳統上稱端午節為「水瀨日」;北韓過端午節會拔河、摔角、盪鞦韆,並吃艾草做的「艾嵩年糕」。南韓的端午節也稱為車輪節,會祭祀祖先,吃艾草糕,有各種傳統技藝活動,像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等。在江陵地區會舉辦有特色的江陵端午祭,像巫祭、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等。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加坡會吃娘惹粽;越南會吃黃薑飯,用芭蕉葉包成方形或圓形的鹹粽或甜粽。
 
  馬來西亞也會賽龍舟、吃粽子,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就是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洗浴,希望孩子平安長大。
 
  越南的端午節是「殺蟲節」,會用莞荽洗澡、打樹結果、午時採藥、懸艾灸,用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端午節也成為越南的四大節期之一。
 

台灣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台灣一般民眾,目前過端午節大多會買粽子、吃粽子、買香包或艾草菖蒲,參加或觀看各縣市的划龍舟競賽,也有在端午節正午時玩立蛋。
 
民眾在端午節正午立蛋。(圖:EzumeImages / Canva)
 
  守著傳統民間信仰的民眾,大都採用一般的拜拜儀式(道教儀式),上午拜神明,中午前拜祖先,下午3點前拜地基主(未知古早年代的所在地主,或曾經住在這間屋內的人的亡魂,被民間視為神明);另外也深信風水民俗專家所說的端午節禁忌(其實與其他節期的禁忌大同小異),例如:不要送整串粽子(暗喻上吊)、不要去水邊玩水或游泳(怕「抓交替」)、不要去山上(為避五毒)、不要丟掉香包、不要去醫院、不要嫁娶和行房、不要結伴出遊。另外,為了驅邪避凶、開運招財,要製作午時水、喝午時水、用午時水洗澡。
 
  在《漢書》、《史記》等歷代古籍所記載,百越人「好巫尚鬼」、「信巫不信醫」,在中國大陸吳越地區、夏季成形的端午節,就是以各類巫術作法來驅毒避疫。端午節所懸掛的菖蒲、艾草,所張貼的靈符、鍾馗畫像、五時圖或五毒符,所穿戴或使用的五色絲,競渡前的祭典,或與「五」相關的「五黃」、「五紅」、「五豆」等飲食,其實都是巫術,嘗試求取各種靈界的超自然力量來得到平安
 
尋求轉化的智慧
  感謝主,民俗節日與文化與時俱進,許多源自中國大陸的原鄉習俗逐漸轉變,例如:端午節的划龍舟逐漸成為水上運動競賽,淡化了宗教色彩。
 
  求主幫助我們基督徒,能更多尋求轉化端午節(以及其他華人節期)的智慧。面對尚未信主的家人,「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一、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我們要將上帝擺在生命中的第一位,將神的話和真理做為行事為人的準則,無論未信主家人是如何想要我們妥協,我們都要堅定立場,在倫理上我們守孝道、禮節,但在宗教上我們不祭拜,只尊主基督為聖。
 
二、心中盼望的緣由。我們要將家人得救的異象和盼望,常常放在心中,天天禱告,或者家人執迷不悟,或者我們在與家人關係中有些受挫,但總不要失望,仍要持守心中的盼望。
 
三、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這裏的
「準備」,包括平常在神話語上的裝備,以及更多了解「今世的風俗」、「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異教之風」,當家人祭拜卻不知為何而拜,或是帶著恐懼、無奈,我們就要以溫柔、敬畏的心來回答他們,解釋民俗節日中迷信的盲點,告訴他們真相和真理,幫助他們有勇氣放下傳統,找到真正的平安。
 
  因此,在端午連假中的「常作準備」
,除了粽子不要吃太多、拜過的粽子不要吃之外,更要以神的愛為裝備,做好向家人傳福音的準備。
 

(圖:DAPA Images / Canva)
 
為端午節的禱告
1. 求主幫助我們,在端午連假中,禱告、見證和傳福音並不放假,並且能用「倫理或宗教」、「科學、醫學或迷信」的原則,來分辨節期中所當行的事,在家人中有美好見證。
 
2. 求主幫助我們在家人之間、老中青世代之間,能有更多良性的對談,基督徒雖不參與祭拜或巫術的行為,但並不避諱談節日、信仰的典故,或迷信的題材,反而能更多探討其中觀念,建立屬神、正面的價值觀,例如:「如果屈原是你朋友,君王亂結盟又被敵國認知作戰,屈原又被流放,你會給他什麼建議?」「如何為國家禱告,產生影響力?」「祭拜屈原,真的會得到平安嗎?」
 
3. 求主幫助我們更愛家人、更了解家人,突破他們對禁忌的害怕恐懼,也勸導他們不要倚靠符咒、香包、作法來求平安或求財,放棄想要用超自然力量來掌控、放棄貪婪的心,而來嘗試讀聖經、禱告,從真神上帝得平安、得祝福。
 
4. 求主幫助,讓端午節這個華人節期能被轉化,能脫離各種巫術、龍圖騰信仰、自殺、給河神獻祭等元素,有正面的新形象和活動能興起成為主流,神的公義、救贖和祝福能替代端午節原始的悲情。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