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票房創高峰 散播女權及跨性別信息

  【綜合報導】《芭比》電影(Barbie)票房橫掃全球,電影帶出女權主義及跨性別小眾(LGBTQ)的信息,而芭比娃娃的原型來自成人漫畫。家長帶同小朋友觀看時,理應謹慎。

  《芭比》創下今年全球開畫票房3.5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109億元),遠勝《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2.4億)及《奧本海默》(Oppenheimer ,1.8億)

芭比電影的女權主義
  美國「電影指南」(Movie Guide)創辦人巴漢弗博士(Dr. Ted Baehr)警誡家長,「這部電影比你想像中更糟糕,倡導硬核的思想,『芭比』太可怕了。」

電影指南創辦人巴漢弗博士。圖/來源:facebook@DrTedBaehr

  他批評片中一開始有幾名女孩子在玩嬰兒玩偶,這些孩子「撞擊並掌摑」玩偶,意味著「我們不一定要做媽媽。」

  巴博士表示:「芭比是硬核的女權主義者,描繪男人為社會的『問題』。芭比必需離開,因為她無法適應……憎恨父權社會,她憎恨肯尼。男人是反派角色……也有好幾個變性者的角色。這部電影對一些想去觀看的小女孩說,比起小女孩,有些男孩子可以成為更棒的女孩子。」

美泰旗下暢銷現具芭比娃娃。圖/來源:facebook@Mattel

  LGBTQ是這部電影的賣點,巴博士表示《芭比》對此完全公開,毫不隱晦。他在電影指南的網站撰寫:「這部電影忘卻了主要觀眾是家庭和孩子,卻去迎合一群懷舊的觀眾,推動以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為角色的故事。」

  巴博士的同仁認為芭比公司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原本打算去電影院購買門票,但美泰(Mattel,編按:芭比總公司)卻選擇迎合一小部分人,而多番證實這些人寧願放棄票房。」
 
芭比起源
  露絲·漢德勒(Ruth Handler)和丈夫經營家居店。有一年全家人到瑞士度假時受到玩具店櫥窗內塑料娃娃吸引。該娃娃是連環漫畫的女主角,穿著暴露的衣服及暗示性的對話,來追求有錢的男人。漢德勒於1959年改造芭比,結果大受歡迎。

芭比娃娃創始人露絲·漢德勒。圖/來源:facebook@Mattel
 
  根據《直觀科學》(ScienceDirect)於2016年的研究顯示,芭比娃娃扭曲女孩子對自己身體的形象。該研究發現,年齡6至8歲羨慕芭比的女孩子,比其他女孩子更不滿自己的身材。

  禱告焦點:
  1. 求主保守年輕父母與兒少子女不受不當電影之錯誤信息與價值觀所影響。
  2. 求主帶領更多基督徒製作合神心意的電影,建構更健康的家庭及社會。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