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數位世界 教會應如何自處?

【綜合報導】AI發展一日千里,教會應如何面對?第四屆洛桑大會提及數位世界對教會的影響,近日德國也舉行了一場AI崇拜,而瑞士福音聯盟也關切到AI與基督教倫理的關係。
洛桑運動(Lausanne Movement)發布了《大使命狀況報告》(State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report),說明數位世界帶來深遠的文化和社會變革,同時也開闢了接觸未得之民的新可能。
聯合主席李在勛牧師(大地教會主任牧師)在會中回顧現代宣教史,說明宣教工場起先在非洲和亞洲口岸,後來轉為內陸。宣教學者溫德博士也在第一屆洛桑大會 (Dr. Ralph Winter)首度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s)。
數位世界已成為普世宣教下一項挑戰。這個世界不僅是虛擬世界,而是與現實世界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年輕一代。新冠疫情促使教會向數位世界邁進了一大步,尤其幫助了一些福音受限的國家,例如利比亞和亞爾及利亞。
《大使命狀況報告》預計到2050年,數位共同體將會成為主要社會單位,給人類溝通。教會要調整對這個社群的理解,並接觸未得之民。
AI與敬拜
一瑒AI崇拜最近在德國的聖保羅新教教會(St. Paul Protestant Church)舉行,共有300人出席。這場聚會由AI生成機器人負責,包括代禱、詩篇禱文、信仰告白、講道和祝福,甚至編排了所有串場音樂。
聚會結束後,有神學家認為崇拜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要更多將AI整合至教會的情境當中,另一位溝通專家則表示整場崇拜給簡化了,失去「說話的藝術」。

AI與倫理
瑞士福音聯盟近日發佈了《社群與數位化:教會中的AI 》,闡述AI如何與基督教社群整合,勉勵教會訂下倫理的規範。
該文件表明AI 像「潘多拉盒子」一樣,勢不可擋,而教會不應該固步自封,並提醒基督徒不要濫用AI,卻要秉承誠實、正直、慈惠等價值觀,促使AI服務人群。
人類創造AI的能力反映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而被造的,但由於人類本性墮落,所以AI也是一把兩刃劍,既能行善,也能作惡。人類將保有對AI的控制權,AI不會獨立接管,更大的風險在於人類濫用AI。
由於AI或會誤導人,例如透過「深偽」技術行騙,或發布虛假信息。人類有責任批判和質疑,而教會的角色在於促進AI應用的討論,指引人們如何善用AI。
至於教會服事方面,AI能成為出色的助理,有助行政安排及溝通,給予領袖或同工空間禱告或牧養關懷。雖然AI可以輔助講員處理講章,但無法取代屬靈的深度和信心,也無法保證給人帶來屬靈的成長。故此,教會應制定清晰的策略,包括倫理指引。
AI也帶來倫理上的挑戰。首先,AI創造了不平等,造成社會之間的鴻溝,因為AI是掌握在有技術的人的手中;另外,過度使用AI或會構成成癮的風險;儘管目前相關的法律框架正在形成,但仍需就AI生成內容和潛在責任作出明確的指引;最後,過度依賴AI可能會忽視傳統神學的方法和價值觀,甚至可能質疑既定的神學概念
禱告焦點:
1. 求主給教會智慧,知道如何面對數位世界和AI等大趨勢,成為完成末後大使命的關鍵之一。
2. 求主帶領教會善用AI及先進科技,以神的話語為中心,並幫助弟兄姊妹分辨並應用AI技術。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