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全球之聲調查 了解未來宣教趨勢


  【綜合報導】「洛桑全球視野與趨勢洞察」(Lausanne Insights for Global Horizons and Trends)近日釋出《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10月調查報告,了解基督教領袖對教會回應大使命的見解,指出未來宣教的關鍵趨勢。
 
  洛桑運動全球研究總監馬修尼爾曼博士(Matthew Niermann)表示,這份報告並不是藍圖,而是指南針。他盼望讀者不僅能了解趨勢,而且能感受到全球教會的心跳。他又勉勵全球基督徒紮根於真理,順應時代,準備好自己回應大使命。
 
  《全球之聲》於6至7月收集了來自119個國家或地區、1,000多位領袖的意見。儘管世界瞬息萬變,與5年前相比,他們對普世宣教及教會的未來更有盼望,尤其是年輕的領袖。然而,大約 50% 的受訪者認為一般弟兄姊妹並未將大使命列為首要工作,意味著教會使命與信徒投入之間脫節。

受訪者對5年後教會及大使命進展滿懷盼望。圖:The Lausanne Movement
 
  該研究指未來宣教的5大關鍵因素:協作與夥伴關係、更重視門徒訓練、數位科技運用、職場事工及青年事工。受訪者一致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宗派、組織或地區能夠獨自完成大使命,跨網絡、跨機構、跨邊界的合作不可或缺。門訓能幫助弟兄姊妹承受世俗壓力,忠心地領導別人,而數位創新更可以開闢新的福音管道。
 
  在快速變革的時代,基督徒更渴望更深層次的合一、更全面的見證和更強的適應能力,教會要更年輕、更緊密,裝備齊全,在生活上的各個領域服事別人。
 
求主打發工人收祂的莊稼,更多弟兄姊妹願意將大使命列為優先事務。

以大使命為先的地區分佈比例。圖:The Lausanne Movement
  
  95%的受訪者認為,數位空間是事工、福音和門訓的主要媒介之一,願意投放更多資源,而大多數基督徒也積極透過數位空間分享信仰。然而,許多人認為教會仍然未能在線上真實地呈現福音及深度門訓,教會需要榜樣、訓練和想像力,以致能夠使用忠於信仰又切合實際的方式來傳講耶穌。
  
  未來十年,教會也面對外憂內患,包括:世俗主義和領袖的跌倒。在歐美國家,世俗主義已成為潮流,使信仰邊緣化,而領袖的貪腐、虐待和道德上的妥協和醜聞,加上兩極化的政治意識形態,容易造成教會分裂,也損害了世人對教會的信任。受訪者呼籲教會要重新強調正直和合一,抵抗文化歪風,體現聖潔、謙卑和信任。
 
  面對新興世界問題,例如人工智慧、氣候變化和性別議題等等,受訪者都認為教會準備不足,需要具備全球視野、文化意識和神學的根基。面對普世宣教,教會仍需努力,未能有效接觸的群體包括:富人、殘疾人士、新移民、數位社區,尤其是福音未得及未及之民。

完成大使命5大障礙。圖:
The Lausanne Movement

實踐大使命的5大助力。圖:The Lausanne Movement
 
  《全球之聲》盼望基督徒就各項研究結果反思:
  • 我們如何按著這些新生的盼望來建立未來的教會?
  • 我們如何為新興的世界培養好門徒和領袖?
  • 教會如何有效地跨地區、跨職場協作,同心推進福音?
  • 教會如何信實而富有成效地呈現於數位和文化空間?
  • 怎樣接觸最常被忽視的群體:富人、都市人、疏離者等等?
  
求主幫助領袖建立合乎世情的未來教會,接觸未得之民,合一推進福音工作。
 
教會未能有效接觸的群體。圖:The Lausanne Movement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