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日新老師:治理大不易


 
治理大不易
 
文/佘日新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系講座教授)
 
  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在8月底倉皇從阿富汗撤離,荒腔走板的撤離行動令人驚訝,昔日不可一世的霸權似乎已告別了世界核心。美國形象大受打擊與質疑的未來,世界局勢將朝向更多層次與更多次集團的方向發展。

  多層次意味著各國離平起平坐的公民世界靠近了一點點,習近平所謂的「平視」代表華人從百年屈辱中逐漸崛起的豪氣,但人與人、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真的能彼此公平對待嗎?

  永續發展最難的是夥伴關係的建立

  多極化的發展令各國領袖躍躍欲試,惟多邊主義的興起亦難以對治理奏效。君不見《京都議定書》簽訂近30年後,各國才於近期「比較」真心誠意地一起面對氣候災難(註:比爾.蓋茲的新書《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難怪聯合國最難達成的永續發展目標是第17項:夥伴關係
 
  對於「管理」和「治理」的差別眾說紛紜,開口閉口「治理」彷彿彼得.杜拉克開創的「管理學」已老態龍鍾,需要換個比較時尚的口頭語。若查詢二者的拉丁原文,治理」(Govern)源自拉丁文gobernare,是掌舵的意思;「管理」(Manage)源自拉丁文maneygiare,是駕馭馬匹的意思,Management拉丁文是marus,與手(manu)有關。駕船掌舵屬於海上的活動,駕馭馬匹屬於陸上的活動,對於不諳相關技能的人而言,兩者在收放之間皆為高難度的事。查了拉丁文似乎對於釐清二者之間的差異並無太大助益,讓筆者想起一個不大受關注的理論:策略向量
 
  Stanford大學商學院的Robert Burgelman教授與Intel執行長Andy Grove私交甚篤,長期對Intel進行個案研究的Bugelman教授從與葛洛夫的訪談研究中發展了「策略向量」的理論架構:數學中的向量有三個特徵:定位(Position)、方向(Direction)和力度(Magnitude)。
 
  值此亂世,企業策略的三個特性,預告經營者(治理者)需要不斷在過往累積的成果中,結合現實條件找新定位、找新方向,並且在各個選項中決定投入的比例,而時機點也有講究。兩難,在於雞蛋是否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資源有限的人或多憂多疑的人而言,深怕錯過其他選項的好處所造成的機會成本,任何決定都是非常困難。
 
  各種轉型被喊得震天價響!改變,大家都知道;問題出在大家都不知道要怎麼改變!在方向和力度的糾結中舉步不前,已經埋葬了不知多少企業或組織;但改變的也沒好到哪裡去,依然可能被歷史埋葬。因此,基業長青是何等不容易的成就!永續,太沈重!無論這個地球是否能繼續承載人類未來所需的環境或能源,無論地緣政治和社會階級和所隔開的人際關係能否hold住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管家職責是追求能力所及的「可持續」,其他就交給歷史的主宰吧!

  「合一」是治理成敗的關鍵

  持續更新、與時俱進對教會與機構都很重要,但由於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比營利事業更加多元,因此,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夥伴關係至關重要,SDG17的分析從國家一路向下展開到個人,都適用。情商(EQ)對一個人而言絕不必智商(IQ),道理都懂,但哀鳴如保羅應是每個人的日常:「我真是苦啊!知行不合一啊!」相怨和鄉愿,應該都不會是良好治理的根基;知道嗎?知道!做得到嗎?治理成敗的關鍵似乎昭然若揭!
 
  人性造成了人際關係與合作的困境,因此,耶穌要不斷提醒門徒要「合一」,但從裡到外、從心裡順服到行動校準,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構成了管理或治理的巨大挑戰。筆者認為黃維仁博士教導的「親密之旅」不僅適用於夫妻之間,親子與職場的應用,讓基督徒從生命中綻放出一條新命令的無限可能,也為治理困境注入一縷希望。如水漣漪,從重塑生命、恢復關係,到發展合一,或許有望發揮各級治理的效用。面對極度挑戰人性的合一呼籲,基督徒唯有倚賴聖靈大能,方能由內而外帶來翻轉!
 
  從比爾.蓋茲這些世界級意見領袖的口中,科技是解決當前燃眉之急的關鍵,但展望未來可持續的環境與能源或未來兼融的人類社會,倚賴的是人際之間的信任。人若不能平視自己的罪性與罪行,同時仰望十架的恩典,總會在資源有限的困境中,從私慾中發展一套以自我為核心的架構,只見加劇的剝奪與掠奪,以及在妥協中欲討好每個人的膚淺解決方案!教會與福音機構可更積極承擔起拯救當代治理核心問題的重則大任,將千古不變的真理化約為當代社會亟欲解決挑戰的方案選項。
 
  在正夯的ESG這三者中,治理是最困難的!人對了,環境永續和社會發展或許才有被治理的可能。古舊十架是當代治理的出路,但需要抽絲剝繭地耐心詮釋!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