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四九 台灣屬靈復興:弔詭(4)—古列王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四九
台灣屬靈復興:弔詭(4)—古列王
台灣屬靈復興:弔詭(4)—古列王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png)
「耶和華說:『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賽45:13)
不信主的,常常完成神旨意;信主的,往往不顧神心意—弔詭啊,《聖經》與歷史多所印證。
在價值顛錯、動亂不安的世代(有人稱之「末日」,End days)略有權勢者,若做了一點尚符合《聖經》觀點的事,不管他信不信主、是不是神旨/心意,教會總喜歡稱他:「古列王」—也是「弔詭」呢。
末日世代除基要真理外,主要有4大系統神學:釋經學(Hermeneutics)、以色列學(Israelology)、末日爭戰(Apocalypse)、基督再臨(Second Advent、Parousia)。
人類在伊甸園的墮落起於「神豈是真說」的釋經學失敗影響至今。弔詭神學指出: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靠主爬起—釋經學,是末日世代的必要與得勝工具。
作為解釋神話語(《聖經》)的釋經學,弔詭地,包含了科學與神學的整全方法學—信心類比(Analogy of Faith);尤其根據羅素(Bertran Russell)的弔詭,科學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而根據《聖經》,信心是神的恩賜(Gift,禮物)。只有神恩賜信心下的釋經學,才擔得起末日之戰。
因此,當美國教會讚譽「川普總統是古列王」,這樣的陳述(Statement),就得面對嚴謹的釋經學檢驗。
古列王作為歷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確有《聖經》內證(Intrinsic evidence)與歷史外證(Extrinsic evidence)。
《聖經》中的古列王,俗稱居魯士大帝,是波斯帝國(今伊朗)創建者,統治了古代近東、西南亞,中亞及高加索地區所有文明國家,是當時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他也被號為「巴比倫王」。
古列王征戰一生,戰功彪炳,固然使「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唐·陳陶《隴西行四首》),但他寬厚仁善,所到之處並非全然哀鴻遍野,他尊重各國宗教文化,反倒使被他征服國家的文明得以保存,重新煥然;以色列人的回歸、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就是典型一例。
雖是外邦人、並非認識耶和華真神的君王,古列心存仁善、尊重異族、願意為神所召、接受神的激動與膏抹、領受神的公義,順服為神的牧人來成就神所喜悅的心意而下令釋回擄物、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根基,他所做的不是為商賈工價,也不是為諾貝爾和平獎虛名的賞賜—這是歷史人物古列王的特質,也是「古列王」名號缺一不可的定義。所以,沒有釋經學者會將協助所羅門預備建殿材料的推羅王希蘭、讓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摩押人,甚至入列耶穌家譜的外邦女子路得、妓女喇合,等同「古列王」,縱使他們也部分地成就了神永恆計畫。
渴望「古列王」出現是末日心聲,「英雄與英雄崇拜」是人性(參卡萊爾(Thomas Carlyle)同名著作)。但釋經學撥亂反正地告訴我們,只有那位歷史人物古列是真「古列王」。正如,只有歷史人物耶穌是真基督—動亂中的和平君王、公義慈愛兼具弔詭的主。
基督再來必從天而降—完美的神,頭戴荊棘、手腳有釘痕、胸有戟洞。
不信主的,常常完成神旨意;信主的,往往不顧神心意—弔詭啊,《聖經》與歷史多所印證。
在價值顛錯、動亂不安的世代(有人稱之「末日」,End days)略有權勢者,若做了一點尚符合《聖經》觀點的事,不管他信不信主、是不是神旨/心意,教會總喜歡稱他:「古列王」—也是「弔詭」呢。
末日世代除基要真理外,主要有4大系統神學:釋經學(Hermeneutics)、以色列學(Israelology)、末日爭戰(Apocalypse)、基督再臨(Second Advent、Parousia)。
人類在伊甸園的墮落起於「神豈是真說」的釋經學失敗影響至今。弔詭神學指出: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靠主爬起—釋經學,是末日世代的必要與得勝工具。
作為解釋神話語(《聖經》)的釋經學,弔詭地,包含了科學與神學的整全方法學—信心類比(Analogy of Faith);尤其根據羅素(Bertran Russell)的弔詭,科學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而根據《聖經》,信心是神的恩賜(Gift,禮物)。只有神恩賜信心下的釋經學,才擔得起末日之戰。
因此,當美國教會讚譽「川普總統是古列王」,這樣的陳述(Statement),就得面對嚴謹的釋經學檢驗。
古列王作為歷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確有《聖經》內證(Intrinsic evidence)與歷史外證(Extrinsic evidence)。
《聖經》中的古列王,俗稱居魯士大帝,是波斯帝國(今伊朗)創建者,統治了古代近東、西南亞,中亞及高加索地區所有文明國家,是當時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他也被號為「巴比倫王」。
古列王征戰一生,戰功彪炳,固然使「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唐·陳陶《隴西行四首》),但他寬厚仁善,所到之處並非全然哀鴻遍野,他尊重各國宗教文化,反倒使被他征服國家的文明得以保存,重新煥然;以色列人的回歸、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就是典型一例。
雖是外邦人、並非認識耶和華真神的君王,古列心存仁善、尊重異族、願意為神所召、接受神的激動與膏抹、領受神的公義,順服為神的牧人來成就神所喜悅的心意而下令釋回擄物、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根基,他所做的不是為商賈工價,也不是為諾貝爾和平獎虛名的賞賜—這是歷史人物古列王的特質,也是「古列王」名號缺一不可的定義。所以,沒有釋經學者會將協助所羅門預備建殿材料的推羅王希蘭、讓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摩押人,甚至入列耶穌家譜的外邦女子路得、妓女喇合,等同「古列王」,縱使他們也部分地成就了神永恆計畫。
渴望「古列王」出現是末日心聲,「英雄與英雄崇拜」是人性(參卡萊爾(Thomas Carlyle)同名著作)。但釋經學撥亂反正地告訴我們,只有那位歷史人物古列是真「古列王」。正如,只有歷史人物耶穌是真基督—動亂中的和平君王、公義慈愛兼具弔詭的主。
基督再來必從天而降—完美的神,頭戴荊棘、手腳有釘痕、胸有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