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教會110週年專題講座 挽救兒少和如何門訓流失兒少同工

文/趙錦漢線上採訪
圖/雙連長老教會、水林長老教會、屏東和平長老教會提供

  【綜合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設教110週年,於3月11日舉行「挽救兒少和如何門訓流失兒少同工」專題研討會,大會邀請嘉義中會水林長老教會莊信仁牧師,以及屏東和平長老教會葛兆昕牧師分享,之後也安排了問答時間及小組討論,讓牧者同工交流。
 
水林長老教會莊信仁牧師
 
如何積極發展兒少事工?
  莊信仁牧師甫開始問:「你覺得積極發展兒少事工需要什麼條件與元素……是不是要有足夠的外在客觀條件,足夠的經費,才可以開始兒少工作嗎?」
 
  1998年,莊牧師被神呼召進入神學院,至2008年畢業。15年前,他抽籤被分派到雲林西南端農村服事。當時水林教會主日只有13名成人會友。平均只有8個人出席,平均年齡為67歲,34年來沒有全職傳道人,且要面對年輕人外移、宮廟信仰、人口老化、少子化等問題。
 
與會者為兒少牧養服事禱告
 
  經過15年,水林教會成人會友增長至111人,當中7成平均年齡低於30歲。而主日平均逾160人出席。
 
  莊牧師強調的是態度。「我們看到耶穌怎樣從天上下來,甚至到十字架為止,沒路往下的行程,耶穌為我們示範犧牲自己、成就上帝旨意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我可以成就什麼的答案。」
 
積極發展兒少事工的5個重要元素:
  一、深度委身
  莊牧師提醒,「兒少工作並不是怎麼樣創造燈光美、氣氛佳,讓年輕人覺得『哇!好棒』而已……,而是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這些年輕人,被神的話所感動、所影響,生命被改變。」
 
  深度委身之前,要先省察自己的動機,了解對方需要,再陪他走一段路。莊牧師在1998年蒙主呼召的時候,便有「為上帝做大事」的感動。在神學院的10年,他不斷思考「事工怎樣做可以推廣得更順利,讓上帝因為我所做的而被榮耀。」
 
  之前莊牧師對牧養水林教會一直感到很掙扎,他一直問主:「為什麼要他來到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地方?」
 
  他回想當初參加主日崇拜的情景:「我坐在後面,看見前面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輩,我的眼眶泛紅,泛紅是嚇到快要哭。」
 
  當時有另一間教會願意等他取得牧師資格後,邀請他做青年事工。他還以為是上帝的心意,但師母馬上回他說: 「如果上帝要你去那裡,你今天不會在這裡。
 
  後來他悔改,因沒有以主為主,跟隨上帝的呼召。他表示,「如果我們無法真實看見『上帝要你去,那你今天不會在這裡』的感動,我們很難在兒少事工當中明白上帝要成就的事,會被外在的環境、別人的批評影響服事的熱情。」
 
  於是,莊牧師和師母決定委身培訓國中生,讓他們10年後成為教會的長老、執事,並在深度服事的陪伴當中看到年輕人深度的需要。
 
  2010年,教會年輕人以為牧師、師母會離開,就開口挽留。莊牧師回應,「但你們大概畢業就出去,要我留下來,是不是逢年過節回來『探望我』?」莊牧師要求年輕人留下來,於是他們都放棄往外升學、就業的機會,選擇在地就學和就業,並回到教會服事。
 

水林教會致力牧養兒少群體
 
  二、危機意識
  兒少工作不是為了填滿教會的空間,而是成就上帝在每個孩子生命中獨特的計劃。例如有孩子從小到大都補習,究竟補習跟聚會哪一個比較重要?
 
  莊牧師強調,世界的價值觀會牽著年輕人的鼻子走,教會要有危機意識,不可以說:等他長大再說。有危機感才知道每一項工作的重要性。莊牧師曾探訪一位長輩,對方說:「傳道,你不用來探訪我,教會的未來在外面,你去關心社區的孩子們。」
 
  三、渴望改變的思維
  水林教會的長輩鼓勵牧師、牧母做兒少工作,甚至長執都願意跟隨牧師,「只要能讓教會更好,我們都願意改變。」教會願意放棄台語詩歌敬拜的傳統,讓年輕人透過新式的敬拜讚美,生命被感動。
 
  四、敞開接納
  教會要有更寬闊的心胸。水林鄉有9成都是中低收入戶家庭,可能會焦慮說:「把這樣的孩子帶來教會怎麼辦?」莊牧師反問,「這是少數人的事情還是全教會的事情?」教會為了分工,架構牧區,開始找神學生、傳道人專責兒少輔導,其他群體便開始不跟孩子對話,造成代溝。他重申教會肢體要彼此關顧。年輕人出問題是教會全體的問題,是大家的責任,而不是單單青少年的責任。
 
  莊牧師提醒,不應把問題拆開,要彼此磨合學習,否則更完整事工結構會取代教會的完整性,全無互動。例如水林教會安排國中以上學生與成年人一起門訓。
 
教會積極發展兒少事工5大重要元素。
 
  五、全新視野
  信仰建構的過程不是聽故事而己,而是進入上帝的祝福與呼召。莊牧師認為,既然兒童成年後要加入禮拜,為什麼不早讓他們進入兒童禮拜?流失是因為孩子無法適應下一階段的教會生活。
  
  要把兒少當門徒,為強化神的話語,便要思考如何設計活動,如闖關遊戲。莊牧師強調:如果把孩子當孩子,便讓他們失去成為門徒的機會。
 
  總結而言:要量身訂做,門訓要進入對方生命缺乏處境中,回到聖經找答案;要量恩而為,不是量資源而為,資源跟生命遇見神沒有關係;要預見未來,培育未來的同工,將來便充滿同工。最後,莊牧師鼓勵與會者效法基督,踏上「向下走的道路」,是必然流眼淚、必然困難的過程。
 
如何門訓兒少同工?


屏東和平教會葛兆昕牧師

  葛兆昕牧師開宗明義發問,以什麼理念想法興起兒少同工?是透過選舉?辦一場「同工造就會」?選派一位長執來擔任輔導?還是把主要工作交給神學生,再找人員配搭?兒少同工的任務是否是當保姆,照顧會友的子女?安排兒少活動,留住會友?
 
  要興起兒少同工,葛牧師認為教會首先釐清是否致力於贏得下一個世代?因為「教會沒有未來,未來就沒有教會。
 
  身為牧二代的葛牧師國中時曾擔任兒少輔導,後來出外就學。他以和平教會為例,「我回來的時候發現一件事,教會有一個很大年齡上的斷層。如果我沒有回來,教會年齡差10歲。」
 
  當葛牧師思考這個問題時,他發現兒少同工跟之前是同一批人。雖然他們很委身,卻沒有接棒的下一代。以前葛牧師帶過的小孩,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離開了教會。
 
  第二,教會是否致力於興起團隊?葛牧師認為要把需要羅列出來,用團隊的角度來思考。團隊並不是為了分工,各做各的,卻沒有同工。
 
  建造團隊要各按其職: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因此,兒童主日學或牧區並不是一個部門,是基督的身體,不應獨立運作。
 
  第三,對門訓有什麼想法?問題不在於用哪一套教材,葛牧師幽默表示,不是把空格填滿就成為門徒。他最喜歡問門徒:「兩次課程之間,你要做什麼?」也就是說大部份時間在做什麼;因為屬靈生命的塑造滴水穿石。
 
  反過來想,教會如果不看重門訓、紀律,會變成怎樣?耶穌頒布大使命,不是吩咐門徒去傳福音,而是門訓(參太28:18-20),祂每每把握機會教導門徒。
 
  什麼是門訓?是否是買一本門徒訓練教材來教嗎?門訓的定義是:「態度優異、訓練精良的國度人才。」態度優異意味著有良好的態度來學習、上班和牧養,為神國所用;訓練精良則意味著成為可以跟魔鬼打仗的精兵。
 
  為此,教會要提供優質的環境,讓門徒透過蛻變的過程帶來成長。首先要營造門訓環境或文化;第二,門訓是一個靈程,不可能瞬間發生;第三是成長,光帶著一群人卻毫無成長,沒有任何意義;第四是全人,成長不僅是屬靈知識,而且是全人發展;最後要有品格、有果子。
 
  教會也要建立團隊,例如耶穌差派72個門徒出去服事(參路10:1-2),祂不希望教會作獨行俠。教會力量大,是因為兩、三個人奉主的名有能力,同心之處就是能力之處。尼希米重建城牆時,有官長、修造城牆、修造的人、吹角的人。(參尼2:18)
 
  另外要篩選同工,排除:只要位置、不要責任的人;無法被安排、奉差遺的人;無法看別人比自己強的人;以及無法經營過程的人。
 
  和平教會稱門徒為「神國度的得勝者—維克特(Victor)」,有以下主要根基。第一是傳遞異象與使命;第二是改變教會體質;服事要申請,而非邀請。透過VIP(Vision Information Prayer),即異象、資訊及禱告,評估服事者;第三是牧養裝備系統;最後是外展。
 
  葛牧師一反傳統,自2019年年底開始建立更小的教會—Ekklesia,安排2、3個人一起查經、禱告,目標是將來成為多元教會,容納不同的族群。

屏東和平教會維克特的傳說
 
  有與會者問到,如何引導失去盼望的年輕人?莊牧師表示,同工要知道在信仰上給了什麼的教育與模範,要專注於陪伴的過程,明白信仰與生活不能分割,比其他人更清楚耶穌的門徒是什麼。
 
  曾擔任社工的他又表示,陪伴的過程漫長,情況很可能不斷反覆,年輕人的叛逆行為所投射的是:「到這般程度,你還會繼續愛我嗎?」
 
  另有人問到如何建立兒少團隊,葛牧師表示要有一段訓練期,同工理應已經接受教會的門訓,包括靈修、小組、教會生活等等,要了解同工是否願意順服及屬靈生命狀況,進行評估,大概要2、3年慢慢建立。
 
  從邀請同工到申請報名,他重申寧缺勿濫,按步就班門訓。兒童教會不是為兒童建立的教會,而是由兒童建立教會,所以服事從孩子開始。莊信仁牧師補充,兒童教會並非獨立於教會的事工或群體,是完整、整全的概念。


大會Q&A時間回應與會者提問。
 
小組時間彼此交流兒少牧養心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