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賴淑芬博士:建造強健生命領袖與團隊 與貧困者同行

  香港豐收慈善基金副總監賴淑芬博士(前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幹事)小時候是困境兒童,很能體會貧困者的需要,自幼立志當社工,多年來服事弱勢社群,後來更有機會進入國內服事困境兒童,近年則專注於寫作及培訓工作。本社專訪賴博士有關香港近況,分享培訓領袖心得,並勉勵基督徒如何關顧貧困者。
 
賴淑芬博士接受專訪

香港貧困問題
  步入後疫情階段,香港經濟漸漸復甦,失業率約3%。如果貧困者願意求職,也能找到工作。但餐飲業仍然蕭條,大多僱主也不願意大花金錢聘請全職員工。貧困者常常要兼任數份臨時工,當中不少人曾患新冠肺炎,由於沒有多餘的錢調理身體,身體狀況欠佳。例如60歲以上的長者多患有皮膚敏感、氣管等毛病,容易感到疲累及失眠。
 
  長久以來,香港住屋問題嚴重,包括「劏房」(編按:即把原本的住宅分割成小單位出租)、板間房、天台屋等等。政府逐漸回應住屋需求,例如興建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編按:即國宅)等等,以減少輪候時間。另外,香港約有一千人露宿街頭,主要為酗酒者、濫藥者及精神病患者。
 
  回顧疫情初期,當時經濟大受打擊,加上物資短缺,曾有長者及貧困者因買不到口罩在街頭上痛哭。有見及此,教會紛紛回應弱勢社群的需要,如提供食物、探訪、辦課輔班、派發醫療物資等等,不管靈恩派或福音派教會都動起來投入服事,是多年來沒見過的好現象。

 疫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領袖的生命素質
  自完成博士課程後,賴博士發現世界上有很多貧窮人,於是近年致力整合經驗及服事心得,透過寫作及課程培訓領袖。除香港外,培訓網絡更伸展至中國大陸、泰國及柬埔寨等地。
 
一、崩耗(burnout)
  人往往領受異象後不斷衝刺,生命很容易就崩耗(burnout)。因此,平衡生活很重要,屬靈生活及服事要好好平衡。基督徒如何不僅僅成為僕人,而且與神的關係密切?如何從內到外做領袖的工作?
 
  很多時候,人的服事只屬「虛火」,有了經驗和知識就去做,卻沒有跟神一起同工,結果便會崩耗。例如服事貧困者時,會遇到很多挫折。因為貧困者跟平常人並不一樣,讓服事的人受到很大衝擊,甚至可以形容為一趟屬靈之旅。
 
  當你去服事貧困者時,生命卻不願被轉化,心態和價值觀都不願被轉化,短期內便想放棄,難以長期委身。不要把貧困者的需要「浪漫化」,尤其是跟他們緊貼相處的時候。你能不能擁抱背景複雜、有很多軟弱和罪性的對象?這往往會使服事者感到挫折。必需明白神對他們的接納和愛心,才可以中期,甚至長期同行。
 
二、靈修與行動
       如何在服事人的同時,辨別神的帶領?並如何回應這些需要?在默觀或等候神的時候,如何把服事帶到神面前?求問神哪些異象是與自己有關?哪些是與己無關?該如何去服事呢?如果平衡得好,就不會那麼容易覺得累。
 
       異象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領受。
無論你是在服事當中,在看電視或煮菜,其實都可以辨別,相信神在任何環境都可以跟人說話。即便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留下空間,讓神向人說話。

泰國教牧培訓:「靈修與行動」
 
       例子:有一天,賴博士看到一個有關印度童妓的電視節目,有幾個年輕女孩子訴說自己很骯髒,沒有未來。當時她受不了想逃避,便馬上去睡覺,哪知道無法入睡。因為她眼看這些年輕的女孩子說自己沒有未來,覺得很難過。於是跟主說:「如果有一天,可以服事她們的話,我也很想這樣做。」很奇妙,有一些柬埔寨的事工負責人來了香港,於是便有機會參與其中。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位父老在中東從事扶貧工作多年,理論上他忙到不可開交。但跟他聊天的時候,卻很像耶穌,完全不像是一位扶貧機構的執行長,實在匪夷所思。於是便問他:「為什麼感覺你好像一點也不忙亂?」他笑笑回答:「我服事的時候,一邊耳朵聽人的說話,另一邊耳朵問聖靈:『我應該如何回應這個人?有什麼話祢想跟他說?』 」
 
       於是學一邊耳朵聽外面人的說話,另一邊耳朵聽裡面聖靈的聲音。他的服事很有果效,也很奇妙,相信是因為他跟著耶穌去服事。一般人卻不然,像馬大一樣服事到很累,然後躲起來變成馬利亞,退修幾天,但出來之後又覺得被世俗纏繞。如果可以在任何場景,預留空間與聖靈溝通,事奉可以變得很精彩。
 

香港教牧領袖團隊導修工作坊。圖/受訪者提供

35週年團隊傳承交流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三、團隊建造
   團隊要彰顯出神的榮耀,領袖必需要有生命,然後與同工一起同行。根據過往的團隊管理經驗,還有跟不同領袖交流,其實很多時候團隊都會「內耗」有些甚至是很出色的基督教事工或扶貧機構。內耗就是人事衝突、不信任、價值觀分歧或資源爭奪等等,形成所謂的「有毒文化」(toxic culture,編按:職場中涉及欺凌、歧視等氛圍致士氣低落)。
 
  慢慢地,使命或異象的重心便會轉移,團隊也變得不同心,以致很難被神使用,甚至失去見證。要建立團隊,便要認識人有不同的性格,懂得「穿上對方的鞋」,與對方溝通。彼此相當不同,因為神創造人有不同的個性。其次就是處理衝突,必需「見光死」。因為衝突會帶來很多分裂,很多教會或機構都是經由分裂出來的。
 
  最後是集體聆聽,團隊同心尋求神的異象,因為「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參箴29:18)如果異象是一同領受而來的,整間機構便會一起去承擔。
 
  但首先生命先要得醫治更新,恢復與神的關係。大多社工的背景都很破碎,口裡雖說想為別人「雪中送炭」,但很多時候「能醫不自醫」。賴博士因有牧者的帶領和輔導,發現自己其實也很破碎,生命並未被重建便想去服事。後來她接觸到心靈醫治,生命變得越來越健康,解決了「認同成癮」(approval addiction)的問題,負面聲音也減少,慢慢便聽得見神的聲音,領受異象。
 
  待領袖的生命更新後,便可將恩膏帶進團隊,與同工一起學習聆聽神的聲音。但集體聆聽殊不容易,要學習等候神。10幾年來,賴博士的團隊都會定期花很多時間去尋求神的帶領,建立了天國的文化,以致同工都感到很快樂,很少發生衝突。因為與神同工,同工們都很同心,滿足感也很大。

DISC人格行為分析與團隊協作圖/受訪者提供
 
培訓與實踐
  賴博士按照個人服事經驗及學習,整合了一套以務實服事的教材,目的讓基督徒學習如何將信仰付諸行動,關顧弱勢社群的需要。整套教材圍繞3個部分:屬靈領袖屬靈團隊、及城巿事工,幫助學員重建屬靈的生命及核心價值,學習建立團隊與溝通,按真理實踐使命,以及如何克服實務上的困難。
 
  賴博士提醒弟兄姊妹行善的時候,不要短期派發物資,演變成「有毒的慈善」。受惠者由勉為其難到期望收取,最終變為依賴。真正的福音是讓人得豐盛,恢復人的自尊。服事貧困者需要中期或長期的同行,因為生命要轉化,要看他們生命所擁有的「半杯水」。教會要成為伯樂,幫肋他們去發掘,並製造機會讓他們去發展。這才是福音最大的影響力。
 
       台灣地緣看重鄰舍關係及社區連結。賴博士鼓勵教會跟社會不同的持分者合作,集結資源,製造機會給貧困者參與其中。疫情期間,她的同工曾與香港的餐廳和小商店合作,包括派發餐劵、健康檢查、探訪關懷等等。藉此建立社區網絡,接觸到一些以往從不去教會的人,而這些人也能夠在當中找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在地店家也可因應受助者的需要而調整,例如安排運送服務。
 


    除經濟上援助貧困者外,也可以鼓勵受助者作出貢獻,復還在神裡面的身分與價值。教會可以評估他們的能力、恩賜、經驗和喜好等等,然後進行服事配對。如果對方較為健談,可以推薦他做社區交流,述說社區故事,但如果對方較為務實,則可以透過不同的技能去服事社區內的群體。結果教會不用硬銷福音,而是增加渠道接觸福音對象,也使鄰舍較有歸屬感。
 

    當基督徒聽聞一些福音需要時,有些人會選擇逃避話題,有些人則會感到很沉重。心裡覺得沉重,可以向神禱告,這個重擔便會挪開。所有事工都由禱告開始,先禱告便會領受到神的心意,然後回應,例如奉獻、成為志工、探討議題,或透過手冊禱告等等。



到曼谷探訪弱勢家庭孩童 圖/受訪者提供

泰國清邁孩童藝術治療
圖/受訪者提供

       10幾年前,「泉源之家」成立,是第3間進入中國服事困境兒童的境外機構。根據當時官方數字,當地困境兒童數量高達100萬。需要那麼大,賴博士便萌生編寫「代禱手冊」的念頭,並打算與「以勒基金」合作,過程中聯繫了300多位代禱戰士。

       「泉源之家」規模不大,但經禱告之後,前國家總理溫家寶頒布了一系列援助計劃,後來政府放寬一孩政策,又建造血庫,有助尋親。政府也要求在地救助站安置流浪兒童,結果問題大大舒緩。

       賴博士最近計劃與柬埔寨宣教機構合作,編寫禱告手冊,為當地政府、弱勢社群及宣教士代禱。當地教會表示,政府把一萬個貧困者轉移至邊緣地區,該地區沒有房屋,要居民自行搭建,水電供應有限。按照賴博士的經驗,越多人禱告,就越會聽到神介入的好消息。因此,面對又大又難的事,一定要禱告。


國內孩童治療線上培訓圖/受訪者提供

參考資源

如對服事貧困者及團隊建立心得有興趣,可到以下網站瀏覽:

領袖生命事工網

香港豐收慈善基金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