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勢報告專題: 未來世界的改變— 佘日新教授

教勢報告專題(II):
未來世界的改變
文、圖/趙錦漢整理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於10月21日舉行「關鍵面對:回不來的羊。走出去的教會」論壇,並且發佈 《2022台灣教會普查報告》。就疫情下教會面臨衰退進行反思;會中由佘日新教授主講「未來世界的改變」。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 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太24:7-8)

       佘日新教授具備25年策略管理研究經驗,主要透過全球秩序不斷的脈動與推進,從宏觀的觀點找到整個脈絡,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

佘日新教授分享未來世界。圖:趙錦漢攝

       由於疫情,台灣自2020年3月實施防疫封鎖,加上世界各地有戰爭、飢荒和森林大火。本以為今年(2022)疫情會結束,卻爆發了俄烏戰爭,對歐洲來說可能是二戰後最辛苦的一年。

       佘教授的專業是環境分析,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簡稱PEST)。後來加進了環境、倫理和法規等面向,另加上生態、永續發展、能源等議題,愈來愈複雜。而最近一個新興題目是「地緣政治」。例如日本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半導體》,討論半導體究竟是護國神山還是懷璧其罪?從科技觀點來看,台灣因半導體變成兵家必爭之地。

       基督徒面對的是靈性的困境,就是倫理不斷受到破壞,得面對道德選擇的問題與挑戰。社交平台流傳,年輕人不是因為戴口罩而「素未謀面」,而是「素未蒙面」。因為在網路世界,道德觀念倒因為果,是非不明,黑白不分,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亦然。

不均衡的復甦
       佘教授引述美國商會總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會長克拉克(Suzanne Clark)的數據分析,指出疫情之下出現了不均衡的復甦,包括:經濟、財富、福祉和機會的4方面不均現象。

不均衡的復甦。圖:趙錦漢攝

       例如餐飲業還可以靠外送,但旅宿業一定要客人親身來消費,反觀3C產品的銷情暢旺。在未來的震動中必然繼續出現不均衡的復甦。     

       外界流傳一句話:「清不完的庫存,看不見的未來。」不但各行各業如此,教會亦然。以前太平盛世可以有5年、10年的規律,現在很難,因有莫名其妙的衝擊。

       不僅是經濟,而且尊嚴也出現不均衡的現象。有些國家因買不起疫苗被歧視。當社會出現不均的時候,就有人會利用別人不均的困境變成自己的資產去謀利;當有人跟弱勢社群站在一起,儼然變成正義使者,卻不一定是對的。教會必須在思辯過程當中要有更多實際的基礎,否則當要面對社會上的均等(Equity)與平等(Equality)時,是毫無招架能力。

       全球興起了平權主義(egalitarianism),例如兩性共用的宿舍。台灣成功大學今年(2022)就有1名雙性戀的人進出女子宿舍,引起了恐慌。已故聖經學者大衛鮑森牧師(David Pawson)只相信兩個主義:福音(Evangelism)及信而受洗(Baptism)。那些空泛主義為了欺騙沒有思辯能力的人,從而打擊教會。面對眾多社會議題,教會要嚴陣以待。



科技的挑戰
       基督徒理應最熟悉元宇宙,因為聖經說看不見比看得見更真實,看得見是暫時的,看不見是永遠的。

       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很多人會想像人類會淪為次等的存在,包括30年代的作品《美麗新世界》及2017年12月《紐約客》的封面。而《今週刊》其中一期主題「數位海洛因」,上面寫道:「唯有虛擬的世界能縫合我破碎的自尊。

《今週刊》其中一期主題。圖:趙錦漢攝

       台大教授蔡璧名著有一本《正是時候讀莊子》很暢銷,塑造莊子為空靈人物形象,走進虛無。如果走進不是聖經所講的虛空,很可能就被惡者擄走。

       相信有些孩子來自於破碎家庭,很年輕的時候在網路世界上癮,為什麼?因為他們在現實世界過不了關,只有虛擬世界才能累積生命價值感。牧者可以在聖經真理當中教導他們什麼?相信答案連非基督徒也很想知道。

教會所面對的抉擇。圖:趙錦漢攝

       佘教授總結: 
       一、教會該如何利用高科技連結,從高科技(high tech)進入高連結(high touch),讓福音更有效的傳到地極。

       二、教會怎樣更有溫度的牧養,從高連結進入更高的歸屬感,進而明白自己有神的呼召,不平白走人生這一遭。

       三、從自我主義(ego system)走到生態系統(eco-system),恢復關係。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創始人之一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有一次講道分享到三位一體的神實在太享受彼此的關係,所以祂決定邀請人類一起來享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