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三九 台灣屬靈復興:《聖經》中隱沒的數字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三九
台灣屬靈復興:《聖經》中隱沒的數字
台灣屬靈復興:《聖經》中隱沒的數字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1).png)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做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王上6:1)
《聖經》中隱藏不說的,常比明說的意味更深長。
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是《聖經》史上一件大事,《列王紀上》6章1節明明地白紙黑字寫下: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到建殿之間,共為480年。
但對「聖經數字學」(Bible numbers)有興趣的讀者,很快發現這個數字(480年)是有問題的。
根據《使徒行傳》第13章18-21節陳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流浪40年、進入迦南地後士師時期有450年,共490年,就已超過「480年」了。如果再加上所羅門王第4年建殿,以及之前的掃羅王在位40年、大衛為王40年,合計「從出埃及地到建殿期間」共有「573年」──與「480年」,相差達「93年」。
這種前後「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對於《聖經》權威性是致命的挑戰;若果成立,甚至可以推及《聖經》不再是「無誤論」(Biblical inerrancy),吾人便可以順勢直說《聖經》中所陳述的神是假的,而推翻整個基督教信仰──這是何等嚴重的控訴,也便緊逼著歷代釋經學者倉惶耙梳以對,一群學者終於在《士師記》中「這裡一點、那裡一點」(賽28:13)一一找出那失落的年代──原來以色列人在那些佚失年代時深陷罪惡、被迦南異族所奴役,其中:被古珊奴役8年(第3章)、被伊磯倫奴役18年(第3章)、被耶賓奴役20年(第4章)、被米甸人奴役7年(第6章),以及被非利士人奴役40年(第13章),共計被異族奴役93年;剛好是那失落的年數。
《聖經》寫作原則,誠如老約翰所說,「耶穌所行的事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21:25)。那些深陷罪惡、為異族所奴役者,雖曾活生生地存於世間,卻無份於偉大聖殿的建造,他們的日子依《聖經》寫作原則,遂「無法一一地都記數下來」;於是,他們那些日子雖生猶死,是個歸零的「空集合」(Empty set,∅)──這是《聖經》的數學法則。
數字是死的,但在聖靈感動下所書寫的數字,似乎如窒息中張開的大口,無聲地吶喊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於是否合乎神的心意與永恆聖殿建造的要求;捨此的人生,入不了生命冊,一生成就縱使強如豐功偉業,在神看來也不過是一片蒼白與虛空──這樣衡量人生的尺度,讓人思之極恐,直叫人顫抖,無法平息。
身為福音工作者,我常在這個「480年」數字前駐足久久,反思自己曾建立的教會、高唱的屬靈復興、環島巡講的專題,我無不盡心竭力。但這樣的努力是否符合神心意?如此依憑自以為義的教導,能否成就聖殿的建立?我所服事的究竟是「480年」?還是被隱沒的「93年」?我努力奮鬥的一生,是否僅換來一個淒涼的「空集合」?
我遂謙卑地跪在主前,求主指教我祂的心意,讓我依此而行。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陳希曾教授所著《摩西、數字與我們》)
《聖經》中隱藏不說的,常比明說的意味更深長。
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是《聖經》史上一件大事,《列王紀上》6章1節明明地白紙黑字寫下: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到建殿之間,共為480年。
但對「聖經數字學」(Bible numbers)有興趣的讀者,很快發現這個數字(480年)是有問題的。
根據《使徒行傳》第13章18-21節陳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流浪40年、進入迦南地後士師時期有450年,共490年,就已超過「480年」了。如果再加上所羅門王第4年建殿,以及之前的掃羅王在位40年、大衛為王40年,合計「從出埃及地到建殿期間」共有「573年」──與「480年」,相差達「93年」。
這種前後「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對於《聖經》權威性是致命的挑戰;若果成立,甚至可以推及《聖經》不再是「無誤論」(Biblical inerrancy),吾人便可以順勢直說《聖經》中所陳述的神是假的,而推翻整個基督教信仰──這是何等嚴重的控訴,也便緊逼著歷代釋經學者倉惶耙梳以對,一群學者終於在《士師記》中「這裡一點、那裡一點」(賽28:13)一一找出那失落的年代──原來以色列人在那些佚失年代時深陷罪惡、被迦南異族所奴役,其中:被古珊奴役8年(第3章)、被伊磯倫奴役18年(第3章)、被耶賓奴役20年(第4章)、被米甸人奴役7年(第6章),以及被非利士人奴役40年(第13章),共計被異族奴役93年;剛好是那失落的年數。
《聖經》寫作原則,誠如老約翰所說,「耶穌所行的事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21:25)。那些深陷罪惡、為異族所奴役者,雖曾活生生地存於世間,卻無份於偉大聖殿的建造,他們的日子依《聖經》寫作原則,遂「無法一一地都記數下來」;於是,他們那些日子雖生猶死,是個歸零的「空集合」(Empty set,∅)──這是《聖經》的數學法則。
數字是死的,但在聖靈感動下所書寫的數字,似乎如窒息中張開的大口,無聲地吶喊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於是否合乎神的心意與永恆聖殿建造的要求;捨此的人生,入不了生命冊,一生成就縱使強如豐功偉業,在神看來也不過是一片蒼白與虛空──這樣衡量人生的尺度,讓人思之極恐,直叫人顫抖,無法平息。
身為福音工作者,我常在這個「480年」數字前駐足久久,反思自己曾建立的教會、高唱的屬靈復興、環島巡講的專題,我無不盡心竭力。但這樣的努力是否符合神心意?如此依憑自以為義的教導,能否成就聖殿的建立?我所服事的究竟是「480年」?還是被隱沒的「93年」?我努力奮鬥的一生,是否僅換來一個淒涼的「空集合」?
我遂謙卑地跪在主前,求主指教我祂的心意,讓我依此而行。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陳希曾教授所著《摩西、數字與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