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四三 台灣屬靈復興:台灣,「埋怨」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九四三
台灣屬靈復興:台灣,「埋怨」
台灣屬靈復興:台灣,「埋怨」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png)
「因主受的鞭傷,我們便得了醫治。」(彼前2:24)
「台灣」,台語的意思是「埋怨」,埋葬人生失意處。台灣自古是個醫治之島。
不久前,W牧師訪問甫出獄的昔日新加坡巨星牧者康希,造成教會不小擾波漩渦,有人感動,也有不少人深不以為然。
有讀者來函,說:「依稀記得當康希牧師出事的時候,我有看到您在國度復興報提到康牧師,是我當時看到唯一沒有對他落井下石的教會人士。」──我想起了該文刊出不久,有專營青年事工的牧者,當面向我致謝:「您說康希只是『涉世未深』,『牧者是最易被邪惡勢力擊倒的對象』,救了我的青年事工;我的孩子們如今因而更愛我、更護衛我。」
往日之憶潮湧,我為W牧師按個「讚」:康希需要一個埋葬「老康」人生失意之處,台灣是個醫治之島,「Sozo Taiwan」──「Sozo、醫治」是耶穌的定義呢(太1:21)。
「Sozo、醫治」是神給台灣教會最偉大的資產(Legacy)。
那一年,台東教會聯合邀請韓國趙鏞基牧師來帶領特會。這位全球最大教會(80多萬會友)的牧者,晚年失蹄,被法院判刑,全世界教會譁然。在人人紛紛轉背而去時,台東的教會伸出溫暖的手,以愛心邀請他來台灣東部繼續服事主。那一晚,被稱為台東充滿「神蹟之夜」。趙鏞基在失意之時深受療癒,打破他「一年內,不在同一地點舉行第二次特會」的慣例,不久再度自請前來,為台東揚起初始屬靈復興之旗。
遠離喧囂繁華的後山台東,原來就是許多失意之徒舔傷處,他們深深懂得「台灣(埋怨)」之意,在自己得醫治時,肯為天涯淪落人伸出恩愛的手,給人一次重生機會。所以,當年胡鐵花被貶為邊陲落魄微臣時,台東人接納他、愛載他,胡鐵花報以愛民、敬民之心,成為清末一代廉官,有現代台東「鐵花村」與「鐵花紀念碑」為證。他的「台灣製造、大陸出品」孩子胡適,後來也以愛心在北京掀起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讓貧困中國的普羅大眾,都有受教育機會,恩澤流傳至今。
靈修作家盧雲(Henri Nouwen)神父,晚年走入服事弱小卑微的腦傷育幼院後,以他的名著書名,向世界宣稱偉大的人性:《負傷的醫治者》(The wounded healer),是神深埋在人心底深處的呼召──我們理當成為醫治者,因我們曾負傷,為主耶穌所醫治。
康希嘗試揮別「老康」──舊的成功豐收神學。這舞台,已有徒子、徒孫們,前仆後進,搶著燈光掌聲,他不宜再與「涉世未深」後輩搶拾,反倒該迎向「新希」:「希」,少、小也;走入人少卑微、掌聲稀薄的偏鄉僻村,而不是還流連十里洋場,成為受傷、受壓迫靈魂的醫治者,成就自己的命名、命定,為台灣(埋怨)這塊苦難島嶼寫下一個美麗的重生故事。
孔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我更愛在十字架上捨命,使我們重生、得醫治的主耶穌。
台灣,醫治之島──Sozo Taiwan。
「台灣」,台語的意思是「埋怨」,埋葬人生失意處。台灣自古是個醫治之島。
不久前,W牧師訪問甫出獄的昔日新加坡巨星牧者康希,造成教會不小擾波漩渦,有人感動,也有不少人深不以為然。
有讀者來函,說:「依稀記得當康希牧師出事的時候,我有看到您在國度復興報提到康牧師,是我當時看到唯一沒有對他落井下石的教會人士。」──我想起了該文刊出不久,有專營青年事工的牧者,當面向我致謝:「您說康希只是『涉世未深』,『牧者是最易被邪惡勢力擊倒的對象』,救了我的青年事工;我的孩子們如今因而更愛我、更護衛我。」
往日之憶潮湧,我為W牧師按個「讚」:康希需要一個埋葬「老康」人生失意之處,台灣是個醫治之島,「Sozo Taiwan」──「Sozo、醫治」是耶穌的定義呢(太1:21)。
「Sozo、醫治」是神給台灣教會最偉大的資產(Legacy)。
那一年,台東教會聯合邀請韓國趙鏞基牧師來帶領特會。這位全球最大教會(80多萬會友)的牧者,晚年失蹄,被法院判刑,全世界教會譁然。在人人紛紛轉背而去時,台東的教會伸出溫暖的手,以愛心邀請他來台灣東部繼續服事主。那一晚,被稱為台東充滿「神蹟之夜」。趙鏞基在失意之時深受療癒,打破他「一年內,不在同一地點舉行第二次特會」的慣例,不久再度自請前來,為台東揚起初始屬靈復興之旗。
遠離喧囂繁華的後山台東,原來就是許多失意之徒舔傷處,他們深深懂得「台灣(埋怨)」之意,在自己得醫治時,肯為天涯淪落人伸出恩愛的手,給人一次重生機會。所以,當年胡鐵花被貶為邊陲落魄微臣時,台東人接納他、愛載他,胡鐵花報以愛民、敬民之心,成為清末一代廉官,有現代台東「鐵花村」與「鐵花紀念碑」為證。他的「台灣製造、大陸出品」孩子胡適,後來也以愛心在北京掀起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讓貧困中國的普羅大眾,都有受教育機會,恩澤流傳至今。
靈修作家盧雲(Henri Nouwen)神父,晚年走入服事弱小卑微的腦傷育幼院後,以他的名著書名,向世界宣稱偉大的人性:《負傷的醫治者》(The wounded healer),是神深埋在人心底深處的呼召──我們理當成為醫治者,因我們曾負傷,為主耶穌所醫治。
康希嘗試揮別「老康」──舊的成功豐收神學。這舞台,已有徒子、徒孫們,前仆後進,搶著燈光掌聲,他不宜再與「涉世未深」後輩搶拾,反倒該迎向「新希」:「希」,少、小也;走入人少卑微、掌聲稀薄的偏鄉僻村,而不是還流連十里洋場,成為受傷、受壓迫靈魂的醫治者,成就自己的命名、命定,為台灣(埋怨)這塊苦難島嶼寫下一個美麗的重生故事。
孔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我更愛在十字架上捨命,使我們重生、得醫治的主耶穌。
台灣,醫治之島──Soz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