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8課綱 探討青少年牧養的挑戰

文、圖/趙錦漢採訪
 
  【記者趙錦漢新竹報導】時移勢易,知識週期不斷壓縮,台灣從9年國民義務教育,走向整全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幫助青少年應對未來的挑戰。中華信義神學院教牧關顧中心於26日舉行「108課綱對青少年牧養帶來的危機與轉機」,邀請資深老師、基督徒父母、青少年事工領袖及教會青少輔導,以學校、家庭、學生福音機構和教會4方面,探討青少年牧養的挑戰。
 
  信神專案老師馬永年博士表示:「父母與孩子有30年的落差,很多父母不能完全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教會也未必跟得上。希望透過此座談會讓家長、牧者看到孩子被世界帶往什麼方向,要如何回應,讓青少年繼續成長,特別是信仰的部份。
 
108課綱
  座談會先由具備30年中小學教學經驗的駱月絹博士簡介108課綱(簡稱108)。108從知識導向轉為素養導向,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態度,涵蓋「自發」、「互動」、「共好」三大面向。
 
  目的是裝備孩子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態度,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透過必修、自修和跨領域課程,不再以紙筆測驗來評量,重視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建構學習歷程檔案,進而能反思覺察,規劃個人的生涯計畫。總的來說,新課綱「以人為本、強調自主」。

駱月絹博士簡介108課綱。
 
學生、老師忙個不停
  有豐富輔導經驗、現已退休的前高中教務主任蔡舜昤老師掌握了第一手就學資訊。疫情嚴峻,加上半導體產業興旺,沒想到今年原任教學校申請選讀醫科的學生暴增。原因是必修科目的學分大幅降低與鬆綁,增加了多元選修及自主學習時間,許多學生從中發掘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深入完成小論文後,找到之後方向。
 
  例如,有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他自小立志當牙醫,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學習牙科的相關素養,從知識、到能力與態度皆有機會去養成。「108課綱的孩子的自主性真的高很多,有機會走到自己學習的路。」
 
  就自主性來說,駱博士認為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具有成熟的自主能力,可以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另外,在多元選修課程下,學生必須呈現多元、富創意、與生活結合的作業,變得非常忙碌。而學校老師因為課程的多元,需要花很多時間預備,相較舊課綱時期,顯得更加忙碌。如果父母又是工作忙碌的人,那麼有關青少年的時間管理、價值、態度,究竟可以由誰來幫忙培養呢?
 
  蔡老師同意孩子變得很忙。最近兒童夏令營,有高中生幫忙服事。他們忙到一個地步,一有空便做學習歷程要上傳的檔案。她認為108強調個人的學習歷程,課程作業、作品實作與書面報告較少有團隊合作機會,跟家人、同學和朋友的互動也減少。
 
  回顧過去歷年來的教改,各有不同的特色,但是基本上是都是移植西方的教育理念,很少是站在本土文化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麼?西方是個人主義下強調尊重自我,而華人是在關係主義下的自我。
 
  當個人自主過度強化時,會不會造成自我意識高漲,「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這樣的課綱究竟能不能讓孩子看到大我和社會責任的需要?
 
  兩位講者又談到老師的辛勞。蔡老師特別提到有國文老師要先接受研習與100個小時的專業實習才能教授閩南語。「學生忙不忙?很忙。老師也很忙。(108)面向很好,素養也很好,但要怎樣去落實?」
 
  老師非常忙碌,要提供選修課程的諮詢,協調跨領域學習,批改多元課業費時。駱博士反問:「請問有時間好好跟學生對談嗎?我們都在強調不斷的努力獲取知識,大家都處在忙碌、焦慮當中,有時間靜下來個人反思或跟人互動嗎?有時我們實在是需要多一點空白時間,讓內心安息下來,不是積極進取才是最重要的,緩衝安靜也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反思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未來要往哪裡去?」
 
駱月絹博士(左)、蔡舜昤老師(右)以老師身份分享。

城鄉差距
  接著討論城鄉差異及教學現場的問題。都巿資源充足,蔡老師分享到有老師在多元選修課程中要學生自製英文繪本,不但寫,而且繪畫,還到基金會演出,甚至有學生態度改變,成為基金會志工,完美呈現「自學、互動、共好」。
 
  她表明,「都巿的學校人多好做事,但有些學校地理老師只有一個,要推多元很難,跨領域也很困難。」
 
  問題是:如果多元、有創意的作業很多項,這時學生就要花很多時間來準備。這樣忙於展現創意的作業,勢必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建構科學。面對今年課綱第一屆的大學生,大學教授們普遍有一個感覺是基礎科學的知識與能力不足。108可能會培養出一群「很會講,很會表演。但不一定是扎實的學生。
 
  她提醒教會面對108課綱下的青少年,不要為了吸引青少年,舉辦多元活潑的活動,但是流於「純為活動而活動」,忽略了信仰真正的核心。教會要更多思考如何啟動跟青少年更多對話、更多建立關係的團契生活。
 
  由於城鄉差距,教會可以到社區照顧孩子,不但幫助學業,而且有愛的陪伴,發揮憐憫和公義。「教會可以陪伴、傾聽,不要馬上要求順服,多一點對話。」
 
整全牧養反思
    蔡老師坦言,好像在講孩子,其實也都在講父母在大制度影響下,信仰中的人觀、價值觀與教養觀。她反思108有12年的一貫性,「教會兒主跟國高中團契的一貫在哪裡?是不是會各做各的?」她又相信教會輔導同工都很努力,但「頭在哪裡?神要我們做什麼?如何去做?目標在哪裡?」彼此可以多一些思考與對話溝通。
 
  因為少子化,她認為現在的孩子很孤獨。父母必需先被牧養好,否則怎樣陪伴孩子,傳承給孩子生命的事?同時,團契的輔導與同儕也是孩子的重要陪伴,能給予孩子一個溫暖與長期支持的力量。
 
  駱博士表示,實驗中學有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雙語部,過去在畢業典禮時,五部一起舉辦,入場時由高中生牽著幼稚園小朋友一起進場,看到不同階段的孩子可以有機會連結。在目前的大教會裡,青少年跟大人的聚會分開進行,是不是在一季的聚會中有機會可以相聚一堂,欣賞彼此的帶領方式。另外,十二年課綱開起十二年一貫的教育,教會是不是也可以思考在主日學、青少年的牧養上,可以有十二年的宗教教育計畫。
 
家長的挑戰
  大會邀請了兩對父母分享,馬永年博士及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秘書長梁婉華博士是台港配,黃耀進、鍾龍珠夫婦則來自馬來西亞。鍾龍珠認為高中選科是挑戰,但有選擇是好的。她的孩子抱怨看不懂題目,例如考數理要懂得解題,不單純是計算。另外也遇過一些題目講述馬克龍的歷史,卻與真正的答案完全無關。
 
  「以前高中才需要上傳備審資料,但現在高一上學期開始就要做,要求變多了,需要學習時間管理,但孩子變得更靈活,例如國一就很會用Power Point。另外課堂也變得有生氣,英文老師會透過電影、手機教單字。」
 
  梁博士同意孩子的科技能力提升,以她自己為例,很多時候要請教孩子,又例如她的孩子已經很會剪片。此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林林總總,學習超過課程範圍的知識。
 
  馬博士補充,和過去相比,國中為了升學,依然充滿挑戰,但是高中階段的挑戰變大,父母需要更多的關注。

黃耀進及鍾龍珠夫婦(左)及馬永年博士、梁婉華博士(右)討論108課綱如何影響孩子。
 
疫情下的契機
  然後,講台上開始討論疫情的影響。疫情底下,一家人都會一起在客廳崇拜。梁博士發現孩子會應用思辨能力到崇拜,例如會評論敬拜所選的詩歌,發現講章「文不對題」,甚至會以圖解分析不同講員的講道方法。
 
  馬博士表示,過去的社會風氣比較封閉、強調權威,主張「不要問」,要尊重導師和牧師,但如今社會風氣開放,108課綱鼓勵學生思考、提問。「如果家庭或教會還是採取單向的話,會不會教改把教會的未來給革掉?」
 
  鍾龍珠表示會要求孩子寫下講道重點並分享。父母的責任在於明白孩子怎樣聽道,再引導孩子進入重點。她又表示,「從小去教會的孩子「照程序走就好」,其實是危機,因為不知他們怎樣理解信仰。」
 
  她勸勉父母不要迴避問題,鼓勵孩子發問,例如孩子會站在未信主朋友的角度來思考青少年輔導的安排,考量如何以更合適的語言,應對不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同儕等。
 
  另外,有一次孩子發現一位基督徒老師的醜聞而感到疑惑。她便解釋,「沒有罪大到神不能赦免,也沒有錯小到我們不需要注意,大人也有軟弱,要真實面對神。

教會領袖及弟兄姊妹與會探討108課綱。
 
家庭及教會的牧養責任
  黃耀進表示父母幫助孩子學業時,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理解程度,同時灌輸價值觀。他鼓勵家長要認識孩子的興趣,例如電影、動漫,面對性話題不要避諱,需要坦誠溝通。
 
  梁博士認為陪伴孩子過桯是漫長的。現在孩子漸漸長大,家裡面有第一個成年人,開始看見從小陪伴的成果。她認為要培養孩子管理情緒、同理社會的能力。青少年有自己一套的討論、溝通方式和規則,得要先理解他們的想法。
 
  馬博士表示,孩子步入高中要選科,身為父母不能依賴學校安排。父母也要接受孩子挫折的情緒,而這份關係源自於經年累月親子關係的經營。
 
  梁博士鼓勵家長不僅出席班親會,而且要參加學校日,要理解、感受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教育的大環境。她認為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成為合神心意的人,否則只會拱手讓給世界來塑造。
 
  馬博士強調,教會有責任裝備父母在孩子信仰上塑造的角色。另外,牧師、輔導自單靠權柄來牧養孩子,已經行不通,這一代年輕人需要更多有說服力的證據及討論空間。
 
  鍾龍珠提醒父母要把壓力帶到神面前,謙卑向神求智慧,並找一群人一起同行。父母跟神要有好關係,才能教導孩子跟隨神。黃耀進重申對話的重要性,「孩子願意講是因為父母願意聽。
 
  梁博士受訪時表示,「教會應敏銳時代改變,認識世界的趨勢是怎樣塑造下一代,要開始思考如何面對年輕人和年輕人的父母,要不然在教會年輕人會流失得更快。希望教會能夠意識迫切性,願意規劃、調整事工去牧養年輕人及父母。不清楚古老的福音跟當今世界的連結是什麼時,是沒辦法把福音傳遞開來,使更多人的生命得到改變。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