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巿青少年與跨世代教會 教會夥伴公司大學服事社區

  【記者趙錦漢線上報導】美國基督使者協會於7月29日舉辦「青少年事工特會—代代相傳的信仰」,邀請了來自中外的講員,透過家庭、教會,以及宣教士的故事,培養基督徒兒童、青少年之間的社群和聯繫,深化下一代的靈命,並激勵幾代之間一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基督門徒的信仰。
  
  方牧師(Rev. Danny Fong)以「城巿中的青少年與跨世代教會」為題,分享如何透過跨世代教會,科技公司及大學先修學校的夥伴關係服事社區。南加州「基督徒喜樂之家」竇道平傳道去年認識方牧師,他欣賞方牧師有一份愛年輕人的心。很多基督徒商人都會走在一起禱告和服事,投資於年輕人的基督徒商人卻少之有少。

方牧師(Rev. Danny Fong)分享城巿中的青少年與跨世代教會。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方牧師擁有20多年經營公司及牧養的經驗。早年他是校園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傳道人,並由金巴侖長老會(Cumberland Presbyterian Church)按立成為牧師。

  方牧師出生於香港,在1972年隨家人移民至加州小鎮斯托克頓(Stockton),該鎮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有很多新移民居住,包括:華人、拉丁裔人及墨西哥人等等。而方牧師與家人居於該鎮南部,大部份鄰舍為黑人。1984年,方牧師在校園團契(Intervasity)成為基督徒。
 
  2年後,他參加了「職場86」(Marketplace 86)特會,深受商人拉威爾(Robert Lavelle)影響。拉威爾經營房地產,並在教會為年輕人教主日學。拉威爾其中一個善舉是成立公司,以低於聯儲局(Fed)的利率借貸給貧窮的鄰舍置業,啟發了日後方牧師開設公司,投身愛鄰舍的工作。

  方牧師婚後移居至三藩巿,並先後成立了「黎明夥伴」(Dayspring Partners)科技公司、救贖主社區教會(Redeemer Community Church,下稱救贖主教會)及萊斯大學先修學校(Rise University Preparatory School)。

  大部份人想到三藩巿便聯想到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或美式建築,而方牧師所身處的灣景鎮(Bayview)到處都有酒吧,而門外都有鐵欄。當地也有很多當舖,同時也會提供高息貸款。此外還有很多賣酒的小店,雜貨店卻寥寥可數。這個地方並不是旅遊區,也沒有人想來遊玩,但貧窮人是這個城巿的其中一個面貌。

方牧師先後成立了科技公司、教會及學校來服事社區。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方牧師早年居於加州小鎮斯托克頓。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灣景鎮城巿面貌。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跨世代教會與公司合作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路6:20
 
  雖然很多人不同意耶穌的說法,但方牧師跟同工求問神:「真的如此嗎?祝福在哪裡?神的國會在哪裡介入,向鄰舍彰顯?」

  方牧師原本負責教會的青年事工,後來教會成立了非營利事工「城巿恩典」(Grace Urban Ministries),該事工服事年輕人及新移民家庭。方牧師於1992年成立黎明夥伴公司,幫助接受城巿恩典服事的年輕人來實習,也有年輕人後來成為該公司管理層。

  黎明夥伴的使命宣言是:「體現並見證神的救贖大工」(To Embody and Bear Witness to God’s Redeeming Work),並進到3個領域服事:工作場所、巿場及社區。其中一個做法是消除貧富差距。在美國,公司平均的最高及最低薪資比從1970年的20倍,增加至近年的300多倍,而黎明夥伴的比數一直維持在2倍。

  黎明夥伴把以賽亞書40章3節:「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應用於薪資調整。當職員減去高薪,便有足夠的資源投資於神的國。公司會把5%的時間、10%的利潤及100%資產投資於社會的公共財產上。

黎明夥伴維持低薪資差距。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黎明夥伴投放資源於服事社區。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2002年,方牧師已經是教會的長老,他與其他長老們討論如何運用教會資源。結果決定不會用來擴堂,卻差派了方牧師出去建立救贖主教會。
 
  這間教會的浸禮宣言是:「你並不是孤身一人,你是屬於祂的教會,在釋放、主的同在,還有祂所揀選的子民陪伴底下成長。你並不是孤身一人,你已進入祂的國度,你的命定就是:去分享從罪和死亡當中得自由,成為全新的人,將榮耀歸父神的見證。
 
  救贖主教會是一個跨世代教會,有兒童主日學及青年牧區。當兒童慢慢長大後,他們會留在主日學繼續服事其他幼童。教會其中一個聚會點是向黑人浸信會租用地方,並與他們一起聚會。此外,教會的福音活動也不分年齡,全教會會動起來服事,包括聖誕節佈道及社區關懷等等。同時教會也是一個多元種族教會,大部份為亞裔美國人,主要是華人、韓國人、菲律賓人及日本人。

救贖主社區教會是一間跨世代教會。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至2012年,救贖主教會及黎明夥伴有感服事鄰舍遇到瓶頸,於是很快便達成合作協議,共用辦公室空間,一起完成服事鄰舍的使命。方牧師花了好幾個月跟幾個籌委禱告求問神,領受了約翰福音1章14節:「道成了肉身,搬到鄰舍中間。」(信息版聖經)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了人的樣式,住在加利利的鄰舍中間。
 
  結果,他們得出了3個方向:與鄰舍同在、本地經濟及教育。首先,很多教會弟兄姊妹並不是居住在灣景鎮,所以便計劃搬家,才能每日跟鄰舍待在一起;其次,鎮上的雜貨店並不多,於是計劃開小店;最後教育就是成立學校。
 
黎明夥伴與教會共享資源、服事社區。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為幫助當地經濟,他們成立了「鄰舍基金」(Neighbor Fund)。很多經營商店的新移民及藍領都需要金錢周轉度日。他們貸款額不高,或者貸款分數不高,便無法向銀行借貸。方牧師的爸爸剛來美國時想開餐廳,得不到親友的支持,後來社區內一位華人願意貸款,所以方牧師很能體會貧窮人的難處。
 
  鄰舍基金的款項來自教會、社區、黎明夥伴及其他機構。貸款的方法並不會借鏡銀行,往往是經過別人的推薦,並審查借貸人的品格擔保。基金並不只為貸款人獲利,也顧及借貸人的需要。伊凡南方甜食店(Yvvone’s Southern Sweets)是第一個借貸人,此店原本座落在山中,店主希望搬遷到社區附近,於是便通過了貸款。

方牧師成立基金提供低息貸款。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開辦教育服事社區貧窮人
  至2016年,社區的一所中學關閉。當時方牧師已在社區服事中學生超過10年,他覺得有需要投資於年輕人身上,於是決定開辦萊斯大學先修學校,起初只開設了6年級,至明年(2024),學校將會有第一屆的學生畢業。
 
  學校的使命是成為灣景鎮的基督教初中/高中學校,為鎮內首次升學、低收入人士子女及贏得奬學金的學生預留8成學位。餘下的2成是留給其他基督徒的子女入學,與鄰舍建立關係,目的是要按聖經的真理培育下一代,並用全數學費收益來建立一所新大學。方牧師的幼子便在萊斯學校就讀。去年(2022),有一群學生向方牧師、黎明夥伴員工及另一所大學員工報告,講述如何從產品概念衍生成一門生意。

方牧師成立了萊斯大學先修學校。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學生展示創業報告。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方牧師最後總結:要認識並愛上你的城巿。正如先前他展示了這個城巿的面貌,人們都不會想過來。灣景鎮有3成人口是中國移民,但一間華人教會也沒有。當地華人可能要穿州過省才可以去到教華人教會或唐人街。原因可能是這個城巿一直是黑人居住的地方,因著環境的改變,黑人教會才租借地方給其他語言的教會,卻沒有華人事工進入這個都巿。
 
  究竟「虛心的人有福了」意味著什麼?神究竟有沒有動工,搬到鄰舍中間?我們必需來到這個地方,認識這個地方,愛上這個地方。我們不可以只看見罪惡、酒吧等等,我們還要看到神所看到的。如果你要愛別人,就要了解他們。我們不想大張旗鼓捐款,卻從不踏足這個地方。我們要來到這個地方,說這是我們的鄰舍,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兒女。

方牧師認為要認識並愛上你的城巿。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在問答環節,有人問到:「華人教會都面對多重問題,但你的教會做得很棒。對於開展青年事工,你有什麼提議?」方牧師回答,「1994年,我跟太太在這間教會,也是恩典事工團契之一,而當時教會並沒有青年事工。所以我跟太太一共6個人,開始了青年事工。我們開始的方式,跟肉身的孩子一樣。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什麼秘訣。
 
  我們活出信仰,也愛我們的孩子,如果他們享受其中,便會邀請新朋友。他們邀請朋友,我們也在鄰舍中間出現,然後我們也邀請鄰舍,於是人們便聚在一起。一開始只是個小群體,我想我們是創造了空間,讓年輕人可以享受其中,享受彼此交流。電子產品上癮問題總是挑戰,我們創造互聯網以外的空間,是面對面、親身接觸的情景。我們總是說:一起做薄餅。」
 
  方牧師認為可以向年輕人借鏡,便不會沉悶。要與他們一起找樂子,並讓他們知道,跟他們一起會很享受。不要找不喜歡年輕人的成年人去服事,要找一些喜歡年輕人的人,知道他們有另一套文化,要像宣教士一樣,認識他們的世界。
 
  另有人問到面對同性戀、歧視等議題,如何向年輕人傳講純正的福音?方牧師回應,他們越年輕,就越進取。他兩個孩子都就讀基督教學校,並已畢業。在學的時候,他們的觀點、政治取態,與上一代完全不一樣。
 
  《今日基督教》書籍編輯部主任克里斯蒂安(Bonnie Kristian)著有《有彈性的信仰》(A Flexible Faith),該書說明在教會歷史當中,對聖經、女性領袖、下一代及跨性別等議題,因著不同的教會傳統及神學觀,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方牧師反思,身為年長的基督徒想要教導真理,要應對下一代所帶來的挑戰。以他的孩子為例,他們頭腦清晰,能言善辯。雖然方牧師女兒的同學都不再去教會,而她卻去一間人數又少,老人又多的長老教會,她開始邀請同學到教會,形成了小組,甚至牧師親自約見了她們。雖然孩子跟方牧師有不同的神學觀,但都沒有離棄信仰。
 
  克里斯蒂安寫這本書是因為,她有很多出生於千禧世代的朋友從小認識耶穌,長大後都離棄了信仰,因為他們小時候所學習的真理都無法應付現實的挑戰。

《有彈性的信仰》作者克里斯蒂安(Bonnie Kristian)。圖/來源:facebook@bonniekristianwrites。圖:截取自網絡會議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