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新總幹事略述「2024香港教會普查」——低處站穩再出發

 
  【綜合報導】追本溯源,香港第一次全面性的教會普查由當時「香港福音二千」於1989年開展,後來因「香港福音二千」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於1993年合併,便正式由教新接手推行5年一屆的教會普查,而最新一屆「2024香港教會普查」(下稱:普查)已經是第8屆。香港在過去5年來遭逢巨變,教會受到多重衝擊與不確定前景的震盪,大家都極為期望相關數據能揭示實況,幫助教會作出適切評估,制定未來發展策略。

  教新總幹事梁國全傳道綜合以下7點,略述普查情況:

一、人數下跌、離心漸强
  無疑,崇拜人數的變化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幫助我們思考在牧養、佈道策略和資源投放等方面的考慮。關於崇拜人數,包括週一至五的崇拜、週六及主日崇拜的總計,本屆分為實體和網路(包括同步直播)的統計,人數分別是197,935人及26,326人。當然,網絡崇拜的計算有一定的「水分」。

  與2019年相比,崇拜人數由268,822人大幅下跌至197,935人,當中包括移民、網崇、離世及流失等因素。此外,有關受洗人數五年合共46,487人,比對2014年的81,004人及2019年的62,400人,顯示教會佈道動力持續下降。

  香港教會有「留不住人」的情況,承載力不足。青少年的人數就不在下話了,最近兩屆普查顯示人數下跌28%。若將2024年(197,935人)與2014年(305,147人)的崇拜人數比較,減少近10萬人,跌幅甚為驚人。

  小結:香港教會從2009年開始衰退下滑,經歷連番衝擊,群體內部關係撕裂、靈性低迷及傳承失效,流失與離堂現象漸趨明顯。我們需要再思教會本質與使命,建立健康堂會,重塑群體。

二、移民劇烈、衝擊震盪
  根據教新於2021的跟進研究,「已經移民」和「準備將會移民」合共為61,023人,推算基督徒移民人數為3萬至6萬之間。事隔數年,隨著社會情況和個人考慮變化,移民潮逐步減退。過去5年,「已經移民」合計是45,999人,「準備將會移民」大幅回落到6,219人。換言之,從2021年前後到2024年期間移民增幅雖有擴大,然而後期增速已緩和下來。

  小結:當移民潮逐漸減退後,教會需要誠實面對目前的危機,給予空間,需要彼此聆聽,讓創傷得到包紮醫治,重建信任和關係。

 



 
三、傳承惡化、女牧興起
  關於教牧同工的人數變動,受薪同工及義務同工分別是4,513人及4,203人,減少了310人。受薪教牧移民與退休兩組數目相若,相信不少空缺由退休教牧以受薪或義務方式替補出缺。

  過去,華人教會的領導傳承一直落後於形勢,有受薪的堂主任有71.3%短期內不會退休。堂主任的領導傳承明顯有後繼乏力和老化,將會出現更多「應退未能退」的堂主任仍需在位;不少新手堂主任於變動急上位,兩者均需適應與支援。然而女牧者承擔堂主任比率明顯增加。 

  過去數年,神學院收生情況備受關注,不少神學院透露有關全時間神學生的數字明顯減少。全時間神學生的總數由1,042人降830人,減少20.3%,若與2014年比較,減幅高達31.5%。近年,多了傳道人以斜槓牧職的方式服事,但未有明顯趨勢。

  至於,香港教會的核心領袖及參與事奉人手方面,同樣大幅減少,特別是35歲以下及35-44歲。核心領袖由21,828人大幅降至10,612人,參與事奉人手則由103,468人減少到80,602人。雖然核心領導的變動較大及持續老化,但是過去5年來,教會仍然看重長執領導及管理培訓。

  小結:香港教會面對不能逆轉的老化及衰退,難免舉步維艱。使命群體極需持續培育人才,重整領導團隊,讓教會年輕化。

四、規模減縮、掙扎求存
  隨著堂會人數劇減,規模亦會有所萎縮。100以下的中小堂會有非一般的增加情況,明顯是由於較大規模堂會在人數大幅下跌所致。

  小結:堂會規模減縮是事實,有小堂會合併、未獨立堂會返回母堂、較大堂會則轉換較小場地及縮減人手等應變。現時形勢催促我們思考部署,重整資源。





五、多用擴堂、靈活變革
  關於植堂方面,只有18間堂會曾經植堂,是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而未來5年,只有77間堂會計劃植堂,意欲很低。確實,在過去的20年來,隨著社會及教會的發展,植堂事工曾經發展迅速,隨著時代的變改,以辦學和社會服務植堂已不再是主流,近年較多採用擴堂或另類植堂/植群方式發展如使命空間(missional space)和新鮮形態(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等等。

  小結:目前較多採取擴堂事工的方式,或是將原有地方變成更大的地方、或是轉化空間又或以創新手法發展不同型態的教會模式,這些努力值得肯定,幫助使命群體再思教會本質,帶來變革動力。

六、教會結連、協作事工
  從本屆普查可見,在各種艱難下,喜見教牧參與跨宗派地區教會網絡或教牧團契保持平穩,堂會之間的交流合作有明顯增加,事工以佈道、禱告和青少年事工為主。今年普查問卷亦新增了一條問題,提及堂會與社福機構的合作,當中以長者事工、扶貧及社關為主。再者,與地區堂會/福音機構的合作事工所採取的合作方式,首3項分別是場地共享/借用,其次是人手資源共享及為有需要會眾進行轉介。

  小結:跨宗派地區教會網絡或教牧團契於70至80年代成形,面對教會發展低潮,堂會/機構之間需更多合作、結連和守望





七、堅持牧養、扶貧關懷
  隨著社會巨變,教會關注全港性及社會課題亦出現變化。之前首5項的宗教自由、社會公義、性別議題、貧窮及家庭問題,在本屆普查顯示分別轉變為家庭問題、貧窮、精神健康、移民(港人移居海外)及國際事件,而第六項則是學生自殺。

  上述的轉變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情況反映出來。牧養信徒常見的問題於情緒/精神困擾增多;而佈道實踐方式增加採用以信息及服務為重;社會關懷方面則於扶貧服務、新來港人士服務和上門探訪的增幅明顯可見。

  至於堂會服事貧窮人支出佔總支出比率方面有明顯增加撥款支援的情況,相信是由於疫情及近年經濟影響社區家庭有關。然而,我們仍看到在這方面「零支出」的堂會比率由28.3%略升至30.2%,即仍有近三分之一堂會於支援服事貧窮方面未能在經濟上投放,反映部分堂會於實踐社區關懷上的經濟張力或動力不足。

  小結:由於教牧和信徒人數大幅變動,堂會經濟和動員力亦有不足,然而我們看到疫情前後,使命群體於逆境中,仍然盡力動員關懷鄰舍,包括家訪和實物支援,這些回應行動是值得肯定的。

總結
  相信大家從上述7方面,可以初步了解過去5年來香港教會的一些變化面貌。本屆普查簡報的數據資料豐富,我們還可從中探究和思考更多。

  最後,梁傳道引用《教會生態學》其中一章〈嚴冬枯木回春—改革中的教會〉,提及加爾文的一段很特別的文字,表達改革中的教會,或有微弱衰敗的日子,但在上帝的手中,仍能發芽生長,不斷更新。

  「在嚴寒的冬天裡,樹木在蕭瑟中枯萎,堅硬死寂。直到春天來臨,樹木逐漸褪去硬殼,轉趨柔嫩,向外綻放,為新枝打通管道。教會也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困難似已使其微弱,其實它的力量並未眞正衰減。當汁液擴散全樹,轉成柔軟,樹木就集中力量向外突破,更新一切枯萎。主也是這樣,從表面所見人的腐化,帶出上帝子民的全然回復。簡而言之,人們不當從教會瀕臨死亡虛弱的外表遽下判斷,而當盼望上帝通過十架苦難所預備的不朽榮耀。」(頁278-279)

  祈求上主引領香港教會,在苦難世界中仰望基督,得力奔跑,從低處站穩再出發!

 
  禱告焦點:
  1. 面對近年的社會動盪、移民潮和疫情,求主幫助教會反思如何牧養,重新評估相關策略及運作模式,並仰望基督,回歸真理,從低處站穩再出發。
  2. 感恩教會在艱難中仍然堅穩站立,利用有限的資源服事貧窮人,並願意走向合一,互相扶持。


【蒙允節略自時代論壇1962期,2025年4月6日】
 
文章鏈結:梁國全:略述「2024香港教會普查」——低處站穩再出發
 





A Pure Pursuit - James Aladiran播客鏈結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