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青年研究所 社區共同體如何防止青年領袖倦怠


  【綜合報導】富勒青年研究所(Fuller Youth Institute,FYI)早前發表〈青年領袖倦怠與幸福感〉(Youth Leader Burnout and Wellbeing)報告,FYI播客製作人埃爾南德斯(Roslyn Hernández)及研究主任內斯比特牧師(Pastor LaTasha Nesbitt)一同探討青年領袖進入倦怠因素,如何透過社區共同體防止領袖們筋疲力盡。

常見倦怠因素
  倦怠3大因素為:工作超出負荷、缺乏別人的肯定,以及覺得自己缺乏影響力。許多青年領袖表示事情太多,難以在事工與個人生活之間找到平衡,同時點出志工缺乏,以致他們要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提供協助。

  大部分青年領袖覺得自己的付出不獲肯定。內斯比特牧師表示,當受訪者被問到最近一次被肯定是什麼時候,有些人會停頓一段長時間未能作答,或者回答2、3年前,甚至4、5年前的經歷,結果使人心碎。每年10月,是美國的「牧師感謝日」(Pastor Appreciation Day),讓牧師得到肯定,但青年牧者往往被遺忘,有領袖為了得到肯定,會保留感謝卡,以便在有需要的時候翻閱。

  青年領袖也常常質疑自己服事的影響力。埃爾南德斯認為這個因素與「缺乏肯定」緊扣,當領袖們沒有看到改變,就會質疑自己的服事是否「值得」。5年前,內斯比特牧師不再擔任國中生課後輔導,有一位頑皮的學生向她道歉並致謝,這個經歷說明青年領袖的服事可能只是撒種或澆灌,不會馬上看到對方成長、發芽,甚至結果。

  除了以上3大因素外,還有缺乏指導、越過界線、主管問題等等。青年領袖發現,在沒有明確指導或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情況下,很難駕馭自己的職責。教會或事工期許青年領袖應該隨時待命,導致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的界線模糊。

  內斯比特牧師指出,領導層的問題相當棘手,資深牧者是20至30年前的典型青年領袖,堅持要按照他們的方式實行,「過度指導」妨礙了青年領袖的服事,同時青年領袖盼望資深領袖參與,反映他們要在前輩經驗與當下服事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青年領袖感到倦怠的主因。圖:Fuller Youth Institute



青年事工以外的倦怠因素
  在服事之外,外部壓力來源也會造成倦怠,包括:人際關係壓力、財務狀況、缺乏事工以外的社會支持、個人健康或心理健康狀況、家庭責任和缺乏休息等等。

  有一位青年領袖被父母和其他家人質問,她的學歷可以賺更多錢,卻選擇了服事,批評她經濟拮据,企圖迫使她轉換工作。儘管如此,她仍然堅守呼召。

  雙職事工日益普遍,意味著領袖沒有全職工作,也缺乏福利,難以透過兩份工作來維持生計。例如,有一位沒有領薪酬的志願青年領袖,每天需要往返一個半小時,她必需從家庭預算中撥出汽油費,但她的家庭並不寬裕。

  缺乏支持加強領袖們的整體孤立感,也缺乏外部緩衝。隨著年齡增長,家庭責任隨之增加,例女照顧年邁的父母、撫養孩子,事工與學業等等。青年領袖通常非常忙碌,難以獲得充足的休息,包括屬靈上的安息。

青年領袖重視主管及資深牧者的支持。圖:Fuller Youth Institute



社區共同體如何幫助青年領袖克服倦怠?
  人們認為單身就應該隨時待命,其中一位單身的受訪者學會說「不」,但並不等於沒有愛心:「如果我總是隨時待命,從不休息,就永遠無法很好地服事,我要守護休假,與朋友聯繫。上星期,我處於一個奇怪的精神狀態,只想隔離自己,於是找朋友共進午餐,完全翻轉了我那一週(的精神狀態)。」

  與朋友保持聯繫,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看電影、尋找美食、爬山或做運動,都有助於釋放壓力。心理治療也給他很大的幫助,聆聽並整理思緒,緩和了超出負荷的感覺。他也學習尋求幫助,更多依靠志工。立界線、朋友、心理治療及團隊都是克服倦怠的途徑。

  另一位受訪者已婚,且育有兩個孩子,她承認平衡家庭確實很具挑戰性。她切實遵守安息日,與家人共度時光,夫妻輪流規劃家庭的休息日;堅持每週進行1次查經班,起初以為會很混亂,後來發現孩子可以自律,丈夫也會幫忙做飯,讓她可以有時間坐下來放鬆、寫作,更新靈命。她也找了一位導師的協助,除提供支持和鼓勵外,同時指出她倦怠的模式和症狀,鼓勵她不要過度服事。她學習求助而不感到內疚,優先考慮休息和依靠身邊的人。




內斯比特牧師(左)及埃爾南德斯(右)探討社區共同體如何幫助青年領袖面對倦怠。圖:Fuller Youth Institute

  內斯比特強調社區共同體讓人保持連結。當人感到精疲力盡時,就很容易退到「孤島」。雖然孤立給個性內向的人充電,但不要過度孤立。真正的休息要透過導師、朋友,甚至要與外界接觸來保持連結感。埃爾南德斯個性內向,強調要釋放壓力和不愉快的情緒,可以寫日記,而朋友、心理治療和導師都提供安全而聖潔的空間來釋放這些情緒。

  埃爾南德斯引述阿塞維多(Kristel Acevedo)的建議,指出「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感到疲憊—身體上、情感上、屬靈上和心智上。」必需針對特定類型的疲憊來休息。如果身體疲憊,閱讀書籍是不夠的,需要小睡;如果情感疲憊,小睡可能暫時舒緩,但可能需要看心理治療師。要了解自己:什麼事情讓自己倦怠?什麼事情讓自己充電?埃爾南德斯特別點出要找到傾訴的對象。

  人們常常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逃避,例如瘋狂追看電視,逃避不應該取代休息,因為當人回到困難的處境時,就會同樣感到緊張、疲憊和不知所措,與先前一樣。壓力是一個需要完成的循環,而逃避只會繞過這個循環,造成累積,壓力循環卻並未完成,要完成這個循環通常涉及做運動。

  受訪者也提供了一些實際的建議:
  要真正休息,讓噪音靜下來;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尋求屬靈指導或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寫日記;培養興趣;建立界線、學會說「不」;尋求幫助;離開、暫時休息一下,以一點點逃避作為喘息。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青年領袖認清倦怠感的源由和壓力的來源,有勇氣說不並尋求協助,使服事的路能夠走得更遠。
  2. 求主幫助教會與青年領袖同行,組成共同體,給予足夠的肯定和支持,讓青年領袖不會感到孤單。
 
影片鏈結:Community: Preventing Youth Ministry Burnout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