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七五二 帶著學生去流浪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七五二
帶著學生去流浪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史學大師余英時,近日以91高齡在普林斯頓校園過世,代表著一個舊傳統世代的結束。

     我不是歷史研究者,對余英時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成就所知有限,但是他有三件事給我印象極為深刻。其一,抗戰期間他父親送他回安徽老家避難,這個偏僻的鄉村完整保存中國文化傳統,如此童年經驗奠定了他日後對於中國史學研究的基礎,也影響了我對卑微偏鄉福音工作的熱誠。其次,他利用哈佛同事、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歷史學者湯瑪士.庫恩(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理論「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來詮釋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以及素有中國文藝復興之稱的五四運動。他這種橫跨東西方、跨領域的結合史觀,令我這理工背景出身的生命科學研究者,對於歷史的體認更加親切。

     其三,六四天安門運動之後,中共大量逮捕參與者,迫使學生流亡海外,值此之際,余英時在美國募集200萬美金,設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為那些流亡海外、無助的學生、學者,提供驛站和庇護所,其中柴玲、遠志明、張伯笠等,後來都從無神論者轉變成基督徒,遠志明與張伯笠更獻身為牧師,向海外中國學人傳福音,而結實累累;我相信這些福音的果子,對於中國未來發展有著正面影響。同為教授,我對於余英時這般愛護學生的心志,深深受感動。

     帶著學生去流浪,在中國歷史時有所聞。孔子門生三千多人,出名者七十,尚有四科十傑為一時之頌。他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十四載,寫下中國教育史上可頌的首篇。上世紀抗日戰爭時,國民政府撤退重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遂跟著集體西遷,沿途邊逃難邊教學,輾轉至昆明才成立西南聯大,這些學生中後來出了許多傑出校友,其中包括首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政寧與李政道,為中國譜下一段浪漫、可歌可泣的教育史詩。

     在台灣,也有兩次學生遷徙紀錄。921地震時,震央南投的暨南大學校舍崩毀,校長李家同帶著師生集體借住台灣大學,令弦歌不輟。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水災,高雄縣小林部落整村覆滅,474人遭活埋。有鑑於此,我服務的清華大學便在屏東成立清華屏北高中,專收由深山遷徙下來的原住民學生。

     最令我感動的師生流浪記,是兩千多年前的耶穌基督與祂那五千多位跟隨者,其中70位是門徒、12位後來被稱作使徒,他們徒走在加利利海邊。耶穌教導的不是政治理念、修身齊家做人的道理,或是現代科學文史的知識,祂啟示的是生命之道、救贖之方與天國真理;主耶穌不只要人得生命,還要得著更豐盛。祂不是讓學生學習完畢後,送他們出去開宗立派,祂反倒把自己的生命都給了學生,縱使知道這些學生們各個都曾背棄祂。

     身為教育工作者,古今中外那些帶著學生去流浪的偉大教師,都是我心中永遠的典範。而我更確信,只有耶穌基督才能給人們永遠的生命。

     耶穌基督不止是最偉大的教師,祂更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神。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