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之 七六五 「三角錐」的故事

【復興系列】 七六五
「三角錐」的故事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幸好,他們沒有『瑜亮情結』。」演講者在科學園區40週年慶上回顧說。

 
  一閃滿眶的淚光,和著敬崇的語氣,他緬懷創造「台灣奇蹟」的三位偉大舵手:李國鼎資政、孫運璿院長,以及重用他們的蔣經國總統;他們一起創建台灣的護國神山,「科學園區」。演講者更道出他們三位曠世大師在這塊小小島嶼上,締造出自大唐盛世以來,中國人最驕傲的經濟奇蹟偉業的秘訣:在主裡合一,無私地擺上自己生命。
 
  西方的資本主義說:唯有競爭才能創造繁榮;共產主義則說:鬥爭必能使社會演化進步。李資政、孫院長、與小蔣總統,卻以他們的一生,共同見證:在主裡合一、信靠主、遵循主道,是締造神蹟、掀啟歷史新頁的最佳穩當捷徑。
 
  孫運璿年幼進入哈爾濱俄文學校,成為該校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後入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以論文口試滿分(A+)、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南遷江蘇,加入建設電廠工作。台灣光復之際,他奉派更南下,來到戰爭肆虐後滿目瘡痍的台灣,修建電力系統。接著,他以績優技術官僚榮升交通部長、行政院長之尊,贏得民意調查排行榜首,為全國百姓所景仰,遠超其他政治人物,被譽為「永遠的行政院長」。最重要的,他是敬虔的基督徒,不以福音為恥,是基督徒職場最美好的典範。
 
  李國鼎,中央大學物理系出身,入英國劍橋大學研習核物理,因日本侵犯中國,遂放棄博士獎學金,返國報效。台灣光復後,被派遣來台,先後曾任台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任內推動許多經濟建設、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奠定台灣科技發展。他在劍橋大學「以馬內利學院」(Emmanuel College)就讀時接觸福音,神照祂的應許與他同在(註:「以馬內利」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3)),終為「台灣經濟奇蹟重要推手」、「臺灣科技教父」的歷史人物。
 
  根據《蔣介石日記》所載,蔣經國總統中年受洗,承續了中華民國早期總統都是基督徒的傳統,直到政黨輪替。小蔣總統啟用孫運璿為行政院長、孫院長全然信任李資政,大膽放手授權,親自為他排解障礙、李資政則熱情積極、拼命三郎,建立科學園區。因緣際會,他們三位基督徒流落偏島,卻能連結「政治」(蔣)、「理」(李)、「工」(孫)三領域,架構成「平面三角形」,而在其上有個共同的基督信仰,遂成就「立體三角錐」
「三角錐」是無堅不摧的幾何構型,猶如最堅硬的鑽石之分子結構:在基督的恩典下,他們三人創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歷史是最堅實的事證(「物理意義」、Physical significance),事件內具史實結構(「哲學意義」、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唯有屬靈的人能洞悉看透(「神學意義」、Theological significance;林前2:15)
他們一起呈現了最美的基督門徒見證。
 
  幸好,他們沒有瑜亮情節
在基督裡,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台灣奇蹟」。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