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差傳大會 如何與Z世代同行

華人差傳大會 如何與Z世代同行 

文/趙錦漢線上採訪
圖/大會直播畫面

       神對每一個世代都有獨特的目的,每個世代都需要完成主托託付我們的大使命。華人差傳大會(Chinese Mission Convention)於1月16日及17日一連2天舉辦座談會,探討教會如何幫助Z世代成為未來及前線宣教士。兩天的主題分別為:「了解Z世代」及「世代聚首、使命共融」。座談會以線上形式進行,第1天近300人與會。

  大會邀請了美國遠東廣播公司中文事工部節目部主任、遠東家庭事工創辦人程林真兒博士,按最新研究及自身家庭經驗,分享Z世代所面對的危機,以及教會、父母如何應對並幫助孩子。

程林真兒博士。

  Z世代是指1996至2012年出生的年輕人,年齡介於19至27歲。有研究指出,Z世代將於2025年佔全球人口4分之1,而未發展國家中會佔更多。聖經中提到神格外吩咐以色列人要教養下一代(參詩78:4-6),但另有研究指出,2017年與2007年相比,有更多年輕人沒有出席主日崇拜。教會應當何去何從?林博士分享了Z世代的4個特徵:

一、信息科技的世代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傳道書1章告訴我們「日光之下無新事」。如果用一些形容詞描述Z世代,有一半以上的詞語都會跟科技有關。生長於信息科技世代的Z世代,影響了他們群體與個體的身分,在意科技的速度及穩定性,形塑了他們的安全感及幽默感,也成為了溝通、協作的渠道。

  「平民大師」(People Guru)於2017年針對美國的Z世代(1995-2010)及千禧世代進行了一項研究,Z世代每星期花15.4小時玩手機,每日花7.6小時進行社交活動,同一時間可以看5個螢幕處理事情,逾1半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超過3成的人希望改善社交能力,超過6成的人認為科技無所不能,遇到問題,Google可以解決,他們的注意力只有8秒鐘。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表示,「我恐怕終有一日科技會超越人類的互動,世界便只有愚昧的世代。」然而,史丹福大學最新調研「你最喜歡的溝通方法?」研究人員本以為他們最喜歡數碼方式—訊息、電郵、群聊、視訊電話等等,但幾乎所有結果是「面談」。

  社交媒體影響到Z世代的生活習慣。有調查顯示,超過7成16-24歲的年輕人每日使用社交媒體數次。林博士舉例,她的大兒子經營的社交媒體,其中一個貼文的點擊率近200萬,但她自己的聖經教導影片只有8千多。「我兒子會成為社媒工作者,服事屬於他這個世代的人。」

年輕人常用社交平台。數據來自Thunes

  林博士又指出,Z世代會用自己世代的語言及象徵,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黑色幽默,卻是其他世代的人難以理解的,形成新世代的「迷因文化」。(meme culture,編按:在網上被大量複製、廣傳而爆紅的事物)林博士強調,大部份這些笑話都不好笑,甚至她直言問孩子「有什麼好笑?」得到的回應是:「不好笑就是好笑。」後來她才明白年輕人使用黑色幽默來回應不好笑的世界。

二、創傷的世代
  自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年輕人不斷面對各式各樣的危機,而他們只需藉著手機或互聯網就可體驗。換句話說,他們不需要親眼看見恐怖份子放炸彈或開槍,每一件事都可以進入他們的手機。雖然不是直接親身體驗,卻能夠真實感受到。林博士認為,這也是年輕人逃避到媒體的原因,為要釋除懼怕與重擔。
 
     史丹福大學的另一項研究顯示,Z世代最大的關切是「星球與環境的未來」,其次是不平等、政治、罪行等等問題,除了大環境的壓迫外,很多Z世代出生於破碎家庭。1990-2012年間的數據顯示,美國離婚數字升了一倍。2019年,中國的離婚率也超過5成;2020年,全球少於5成的孩子是與與生父或生母同住。信仰方面,超過5成的Z世代孩子於畢業後不再信耶穌,近9成的人不熱衷於信仰,這是因為家庭的信仰體驗薄弱。
 
   林博士預備資料的時候,心情相當沉重,她必需停下來禱告,為年輕人哭求主。她回想2年前,打疫苗加上搬家,當時兒子因分享聖經有關同性戀的真理而被同學排擠,有天晚上她感受到兒子的痛苦,就是當兒子聽到《You raise me up》的一段歌詞後感動落淚。「試想有一位15歲的年輕人在你身邊哭泣,你會怎樣做?我什麼也做不到,只能陪在兒子身邊一起哭,一邊禱告求神來安慰他。」這一次她預備資料的時候,從來沒有這麼靠近年輕人的感覺,對他們的熱情也越來越大。
 
  「問題是:我們預備好了嗎?當我們知道越接近末日,世界不會更好,而他們卻面對今天的世界。我們需要去思考,也要悔改。我們有沒有做好我們的本份,指向救贖的道路,還是讓他們在黑暗裡面尋找答案?

三、身分混亂的世代
  林博士問兒子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他毫無疑問回答:「性別認同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歸屬,跟存在意義與價值。沒有人希望自己被人貼標籤或界定,同時每個人都在意如何界定自己,以及別人如何接納自己。

  美國藥網(Medicinenet)近年發表80種性別分類,林博士對此深感震驚。「換句話說,他們不斷在問:『我到底是誰?』但同時又要找到歸屬。」

年輕人面對性別認同問題
 
     由於Z世代可以透過互聯網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用任何的形式定義家人,也可以隨時改變,家人甚至可以是遠方的朋友。然而找不到的話,他們會更孤單、更痛苦。
 
四、追求真實的時代
  Z世代講求追求真實,不要作假,要做自己,在網路上發表最真實的自己,拒絕被標籤。另一方面也重視群體,願意溝通和聆聽,包容不同風格的人,拒絕絕對的真理與權威—包括獨一的真神。
 
  史丹福大學研究英美大學生,結果顯示大多數Z世代主要按自己的想法、感覺來判斷對錯,其次才尋求父母、朋友等等。林博士援引「表揚孩子」(Celebrate Kids)創辦人克荷(Kathy Koch)著作《科技對我自己及同儕的影響力》(The Power Technology Has Over Me And My Peers)書中提及5個對Z世代的謊言:
  • 我是自己宇宙的中心
  • 我時時刻刻感到快樂是應得的
  • 我必需有選擇
  • 我對自己有權柄
  • 我只需要資訊,所以我不需要老師

「表揚孩子」創辧人克荷。圖/來源:facebook@CelebrateKidsInc 

  林博士最後勉勵與會者要來到主面對悔改、更新,與年輕人一起成長,長成基督的身量。魯益師(C.S. Lewis)曾說:「孩子沒有使我們從更重要的工作中分心,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路19:10
 
  林博士強調「神的愛」還有「大使命」才永久不變,因為家庭就是宣教工場,父母要接受差遣,最好用福音、完全真理來愛年輕人。怎樣成為門徒,幫助孩子呢?答案是必需先認識神,正如司布真說:「越靠近神,就與神更相像;你越多看神,神越在你裡面被人看見。」神並沒有要求我們成為完美的人,卻要我們成為忠心的人。要取悅神、尊崇神,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年輕人示範我們需要耶穌。
 
教會如何與Z世代同行
  接著陸尊恩傳道(基督使者協會培訓事工副主任),以及「在地數位」(Indigitous)宣教社群平台美國區總監奉天安以論壇方式回應。奉總監提到世代之間的差別,「上一世代講求第1個計劃、第2個計劃,一個接一個,為了人生中有好成績,過美好的生活。但Z世代跟Alpha世代有這麼多的改變,疫情把這些根基都打碎了,但我想他們的『風險胃口』跟『承受風險度』都變大了,更有受壓能力。今天的Z世代,像林博士大兒子沒辧法到教會服事,怎樣為他們提供機會呢?」

陸尊恩傳道

奉天安總監
 
  最近,巴納(Barna Group)針對15-24歲有教會生活的年輕人進行研究,顯示他們接收的資訊只有1成內容與屬靈有關。「每個年輕人每天所吸收的內容很瘋狂,10個當中有9個是來自世俗,如果把教養孩子的(責任)交給媒體的話,我們需要過濾信息。」
 
  陸傳道問到,如何面對Z世代使用社交媒體頻繁?奉總監同情地方教會的難處,「科技發展得很快。15年前,你以為用智能手機屬最頂端的世代,但15年後的iPhone跟第1代iPhone的差別有多大呢?我想地方教會要有彈性,我相信福音的核心信息不變,但傳福音的方式,怎樣與Z世代有關聯是可以改變的。
 
  陸傳道回應,「教會需要知道怎樣滿足不同人的需要。我常常為了用哪一種社交媒體而感到困擾,因為每種媒體都有不同的文化。面對不同世代的需要,我同意你所說,需要跨世代合作。」
 
  奉總監表示,「我們要了解他們的處境。我們常常把他們看為問題。我想要轉個角度,是的,雖然年輕人缺乏經驗,但是他們思想變換得很快。我們可以同行,成為解決問題的同伴。

根據巴納調研,年輕人寂寞時渴望與人面對面接觸。
 
  他又表示,教會常常沒有親身關心年輕人,結果把他們交給媒體。教會要思想怎樣面對面的幫助年輕人卸下重擔。「很多時候,人們都在社交媒體發布最好的相片,那什麼才是真實的呢?回應林博士剛才分享5個謊言,我們怎樣帶領他們進入信徒群體,與他們同行,雖然花時間,卻最有效。
 
  兩位講員又討論身分認同的議題。陸傳道認為,身分認同很重要,知道什麼事情會讓自己感到滿足。教會當如何幫助年輕人?奉總監強調花時間與年輕人對話的重要性,「彼此相愛」這誡命吩咐我們必需把情感投放在群體當中。他認為年長的世代可以為新世代提供正確的資訊,正如保羅跟提摩太或巴拿巴跟馬可一樣。
 
  陸傳道補充,不能只單靠我們對聖經認識的框架來幫助年輕人,需要彼此對話,要有神的愛與寬恕。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