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教會

文/羅鳳琳採訪 圖/受訪者提供
 

  點進新竹聖教會的官網,會在教會的「目標策略」裏看見一些很有趣的比喻:「大賣場」與「便利商店」,接著又出現許多新的名詞:「基地型教會」、「衛星型教會」、「微型教會」。

 

  這些有趣的新觀念出自於新竹聖教會主任牧師張雅智,他也是現任第33屆台灣聖教會總會第一副總會長。他2005年即接觸《改變世界的家》一書,書中稱「家教會」,也就是後來稱作「微型教會」(Micro Church)。2011年回到母會,持續研究各類型的教會,並將理念落實在教會的植堂策略中,後來也成為他在中華信義神學院進修教牧博士科選用的論文主題《新品種教會》,即基地型、社區型及微型共生的教會型態。
 

微型教會的精神要義

  張雅智牧師談到,現在很多教會是「殿堂式的教會」(指以教堂建築為中心的教會模式),很容易從「做禮拜」變成行禮如儀的「『坐』禮拜」(台語),而「微型教會」在流動文化中,更有彈性和滲透力。就好比現在疫情期,比起要參加兩個鐘頭的禱告會,10-20分鐘的RPG是更容易達成的。「微型教會」的精神要義,就在於它更貼近於我們的生活日常,而不似傳統型態的聚會,常常是信仰和生活嚴重地脫節,很多人在教會中敬虔,但在家裡、職場是另外一個樣貌。

  現在台灣大部分的教會,張雅智牧師針對各類型教會作文獻探討,發現「基地型教會」(為100-500人的傳統型教會),當人數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崇拜的節目、內容安排、音響燈光、很多的彩排、在1個半小時內要讓大家覺得值回票價……。而「微型教會」的焦點是「神的同在」,不是由一個人傳講信息,這個群體本身就是活出基督身體的信息

 


 

微型教會的重要性

  第一個重要性是從「固態教會」轉變為「液態教會」。傳統教會就像是水結成冰塊的「固態教會」,在社區內的一座固體建築物中,傳福音是把人帶到教會的建築物內;一旦被人拒絕,傳福音就劃上句點。而「液態教會」是把教會帶到人群,如同冰塊融化之後,水就可以自由地流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第二個重要性是,除了「聚集」,要重拾「分散」的面向。有一些基督徒用「聚會」在表達他的信仰(週末在教會的聚會和服事),而有一些基督徒是用「散會」在表達他的信仰(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去愛人)。今天的教會所有的焦點都放在「聚集」,而嚴重地忽略了「分散」。當疫情來到的時候,用「聚會」表達信仰的人會出現焦慮,因為他們沒辦法聚會;但是用「散會」表達信仰的人,他們反而得到更多機會,向周遭的人分享福音。雅智牧師說,神會不會是藉著疫情在告訴教會:「夠了!你們的聚會太多了,現在是到了該散會的時候!」而微型教會更能展現「分散」的面向。

 

  通常教會的週報上都會統計聚會人數,如主崇多少人、小組多少人……,雅智牧師今年起讓新竹聖教會統計「散會」人數(即散會後我們服事了多少人),統計的項目為「PCS」:

Pray禱告,你為多少慕道友禱告?

Care關懷,你以基督的愛關懷了多少人?

Share傳福音,你向多少慕道友作見證、分享福音?

 

   這3個數據其實是提醒大家:散會後,我們是被差派出去服事世人、見證基督

 

  新竹聖教會目前實體聚會減少到約100多人、線上聚會有30、40個單位在收看。年初剛開始,前兩週週報上一開始PCS的數據都是「0」,但漸漸地,數據開始有成長。大部分P禱告的人數最多、C關懷的人數較少,但S傳福音的數字卻常常出現「0」——沒有人在傳福音。(註:以表單方式回報統計,可能也有些長輩不熟悉表單,未填寫)這些數據顯示,基督徒太熟悉聚會,對散會太陌生;禱告多,行動少
 

植堂的策略

  雅智牧師認為,「植堂」是完成大使命的最佳策略,這正如保羅的福音策略,他到每一個地方,就建立一個群體;只是今天教會的思維模式,植堂是在建造一個看得見的建築物,在硬體成本、人事成本相對是非常高的。

 


 

  在植堂的思維上,傳統教會和微型教會的植堂,就像大象兔子的比喻。大象每年有4次受孕期,孕期達22個月,每次生產一頭小象,成象要18歲才可懷孕。
 

  兔子終年可受孕,孕期僅1個月,每次生產平均7隻,成兔4個月可懷孕。在3年內的最大潛力,一對大象可變成3隻大象,但未滿18歲的小象無法生育;一對兔子則可以變成2億7,600萬隻。

 

  雅智牧師以聖教會某一堂會為例,一間約有四、五百人的教會,參與現行5年5百萬的植堂計劃,租金、人事成本每個月20多萬,五年後,所開拓的福音中心用完了預算,最後還是面臨關閉。可見大象生小孩的模式,實在不易。如果是微型教會的開拓,信徒領袖可在家中、辦公室、公園、大樓交誼廳等地開拓,場地租金是0,3-5人就可開始
 


 

  雅智牧師認為,理想的開拓模式,是以「基地型教會」(100-500人)來發展「微型教會」(5-20人),再以數個「微型教會」來組成「社區型教會」(即前述之「衛星型教會」,是當地信主的人30-100人,非外縣市來開拓的團隊),而不是直接空降開拓「社區型教會」。但「微型教會」也不能成為常態,它缺乏群體的神學,而是要在2、3年內,組成為「社區型教會」。

 

  根據統計,全世界的「巨型教會」比例不會超過5%,有80-90%,大多為100-200人的社區型教會──這樣看來,開拓教會理想的策略,也許不是要把教會做大,而是要繁殖更多的「社區型教會」。夏忠堅牧師曾舉例分析,大賣場比便利商店便宜,但全年獲利更多的是便利商店,因為便利商店賣的是「便利」教會也應該像便利商店。雅智牧師分享,新竹聖教會的策略便是:在人走路可以到的地方,建立微型教會
 


張雅智牧師與同工在社區內進行傳福音事工
 

新竹聖教會的實行狀況

  新竹聖教會設立超過80年的歷史,曾開拓7間分堂,有多達四十幾位獻身的傳道人。然而,體質上仍屬於「會眾模式」(會眾由牧師直接牧養)的傳統教會,要轉型為小組的過程,有些會友因陌生而顯得消極被動。雅智牧師回顧2013年回到母會時,約有4個小組,現在已有十多個小組,並且分為4個牧區,由不同傳道同工負責,牧養上愈來愈有成效。他也藉著門徒訓練培植小組長(或稱「家牧」),並在門訓中傳達異象和策略,以培訓出小組長為目標。

 

  面對新竹聖教會在傳統體質和小組體質上還不能相合,雅智牧師也很有智慧地先分成不同牧區,讓新信主的人在新牧區裡直接接受新的訓練,參加新的牧區崇拜,而原有牧區的會友則繼續逐步轉化。

 

  傳統教會有些教會觀難以改變,雅智牧師形容為「老樹幹」,而發展新型態的教會如同「新芽」,新芽是吸取老樹幹的養分,繼續成長,所以要存著感恩的心。新竹聖教會就是「老樹新芽」的教會。雅智牧師強調,正如他論文的副標:「尋找台灣聖教會有效植堂的進路」,他承認自己仍然在「尋找、探討」,這些理論不會一成不變,因為上帝是作新事的神,教會是豐富又多元化的,所以聖經才會用了將近100種表象來描述「教會」。最後,他提到若以大樹比喻大型教會,而以小草比喻微型教會,那麼,「大樹雖然雄偉,但覆蓋大地的是小草。」或許可以作為現今建造教會的省思,更多思考「分散的教會」、「微型教會」。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