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基金會探討:從去全球化到再全球化 恢復神治理的法則

  【趙錦漢線上報導】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簡稱禧年)於7月25日主辦「禧年茶會:從去全球化到再全球化」的線上會議,探討從全球化到去全球化的現象,並如何在再全球化當中,恢復神治理的法則。
 
  這次會議由中華波阿斯國度發展協會及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協辦,並邀請了新加坡霸菱亞太基金投資合夥人雷倩博士主講,由禧年執行董事胡業民教授作回應。

  雷倩博士過去擔任前美國ABC廣電網總公司副總裁,現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她以專業的角度剖析從全球化走到去全球化的現象、俄烏戰爭與新冷戰、再全球化,以及恢復聖經治理的法則等議題。

全球化的進程

雷倩博士分享從去全球化到再全球化。圖/來源: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第2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舉,美國倡導多邊主義,聯合國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先後成立,為恢復國際及金融秩序,加上美國在全球的軍事佈署,形成了一個「基於規則的秩序」的世界,及後華沙公約組織和北約組織也以此為依歸。

  自911事件後,美國積極打擊恐怖主義,多次不經聯合國採取軍事行動,對象包括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等,逐漸形成去全球化的跡象。

經濟與金融發展
  經濟代表著實體經濟,即生產和工業等發展,而金融起初的目的是透過籌集資金,幫助經濟發展。80年代,美國主導全球貿易,大部份國家為其經濟夥伴,突顯了美元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當時中國正值改革開放,至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經濟體量,特別是實體經濟急速上升,逐漸與美國看齊,至2018年領導世界質易。反觀,按2022年的數據顯示,美元在國際的角色從實體經濟轉向金融,例如美元在全球外滙佔了88%,但貿易只佔12%。


中國及歐美經濟體量對比。圖/來源:雷倩博士
 
  美元自二戰後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成為全球主要幣別,至1971年與黃金脫勾,自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成為發鈔機關。在2008年至2020年間,FED實行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資產負債表從1兆升至4兆,疫情期間更急升至9兆。雖然期間「縮表」(Quantitative Tightening),卻只如杯水車薪。

  QE一方面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使大量資金流入金融巿場,成就了華爾街,導致財富集中,主要集中在金融體系及科技產業,形成所謂的「1%比99%」的貧富之戰。此外,QE也埋下了金融體系爆破的地雷,引發了今年3月份的銀行危機,至今銀行仍有5,000多億美元的賬面損失。

量化寬鬆與縮表埋下金融體系地雷。圖/來源:雷倩博士

  以上可見金融產業已與實體經濟脫鉤,脫離了原有的角色,隨著美元在全球經貿角色逐漸弱化,再加上IMF無法監管基金、保險等「影子銀行體系」,舊美元秩序逼近「砍掉重練」臨界點。全美15個州正研議美國回歸金本位,同時也有新貨幣體系及新興區域體系興起,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歐盟,還有非洲和南美洲等經濟聯盟冒起,甚至有國家因為戰爭或災難而回歸「以物易物」的制度。

俄烏戰爭及疫情加速去全球化

  雷博士稱2022年為「去全球化核心年」。戰爭使供應鏈斷鏈,西方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包括:關稅、貨物管制及金融管制。戰爭又使歐盟國家的通膨率不斷上揚,當中以能源及天然氣佔最多。

  美中關係緊張也形成了新冷戰。雷博士解釋國家的軍事及經濟實力取決發動不同層面戰爭的能力,包括:金融、經濟、外交及軍事。以金融戰為例,美元金融體系有美元、石油美元及由美國主導的交易機制。除主宰了交易和儲備外,還具監管能力,如反洗錢、反資恐、反武擴的法律。另一方面,中俄也開始積極發展新貨幣,逐漸構建以實體經濟及貿易為基礎的金融體系。科技戰則包括限制中國芯片發展的「小院高牆」政策、發展航天科技和電動車等等。
 
  實體戰爭當中以台灣為印太戰略的熱點。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聲言:「台灣主權是西太平洋安全的關鍵。」並在台海一帶佈署「遠征前進戰略基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中國的軍事行動也突顯了兩岸緊張局勢。

印太戰略與台海新局勢。圖/來源:雷倩博士
 
再全球化的契機
  聯合國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近百億,集中在印度、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烏干達和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意味著很可能會增加全球貧窮、疾病和失業問題。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發表了《國際金融架構》一文,評論舊金融秩序難以為繼。
 
  雷博士認為二戰後,世界的不斷在和平與戰爭兩邊擺盪,形成了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資源競奪。既然俄烏戰爭使得歐洲捲入戰爭,如果亞洲發生戰爭,難道不會把RCEP捲入戰爭之中?其中的可能性是到處都有軍事基地。現在中國在全球超過168國家都有援助計劃。
 
  再全球化帶來重置的機會,使落後的國家有機會超越因著科技與工業革命而跑在前頭的國家。此外,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項目,都需要要全球化才可能解決。
 
  聯合國最近的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越來越少,當中最落後的30個國家完全沒有再生能源的資助。因此,法國倡議《全球金融新契約》(New Global Financing Pact),重新評估優次,解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化(biodiversity)及貧窮人口等問題。而發展較佳的金磚五國提供共1千億美元的全球南方緊急應變資金。

法國倡議新契約以緩解全球危機。圖/來源:雷倩博士
 
恢復聖經治理法則
  雷博士認為生物多樣性、氣候災難或貧窮等都不能藉「去全球化」可以解決,要透過再全球化才可實現「天下大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在創世記1章26至28節,神吩咐人治理大地,包括生物多元性,當中的核心價值為「用公義治理人民」(參撒下23:3)。
 
  如有機會重新設計再全球化的原則,就當按照神所賜和平、公平和公義的應許(賽9:6-7)。當世界面對更大的災難,有機會砍掉重練,再全球化,讓國際秩序、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會重新校準的時候,就要釐訂以下的設計原則:
  一、地緣經濟取代地緣政治;
  二、永續發展回歸核心位置,而不是經濟掠奪;
  三、金融產業回歸幫助實體經濟的角色;
  四、科技、數位革命引導新價值分配,包括幫助發展中的國家踏上資源國、製造國及品牌國的進程。

 
    由於全球化到去全球化已是一個非常困難痛苦的道路,如果有機會按照這些原則建立新天新地,便可恢復神治理的法則。
 
胡業民教授以「全球化已死」為題,回應雷博士的分享


胡業民教授。圖/來源: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一、全球化是神的旨意和設計
  胡業民教授表示,全球化是屬神的旨意,因為創世記記載人類分散全地,而神要亞伯拉罕成為列國的祝福。耶穌也吩咐門徒要完成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參太28:19-20)。全球化會帶來榮美的身體,教會是當中的佼佼者,透過專業化分工(specialization)來彼此成全,創造最大經濟福祉。

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創出專業化分工經濟理論
 
  胡教授觀察到全球化在擺盪。例如台灣是最早去風險化、脫鉤的國家,近年英國脫歐也是典型例子。從歷史來看,「南京條約」( 1842)以來,西方要求「五口通商、公平貿易」,遭當時的清朝拒絕,但到1980年代,為了擁抱全球化,俄羅斯、中國及台灣都努力想加入WTO。
 
二、全球化的困境
  至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透過美麗的專業分工,形成了供應鏈。而中國受惠於全球化,至2005年便有7.8億人脫貧。但為什麼全球化會擺盪回去?是因為先進地區的利益受衝擊。由於全球化,形成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法則。例如中國工資低廉,外國便到中國設廠。但隨著薪資逐漸看齊,商家便把工廠移往其它亞洲地區,困境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衝突所在。
 
三、全球化、去全球化及再全球化
  問題是:還要走多久?胡教授表示:「擺盪不定的原因是我們既害怕它,又要擁抱它。若是全球治理讓各個國家更沒有障礙地貨暢其流,不是更合乎神原本祝福人的心意嗎?為什麼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互相剝奪的關係?」
 
  無論是疫情、飢荒或俄烏戰爭,使全球化貨暢其流的供應鏈斷掉了,帶來複合性的災難。以美國為例,美國是最早倡議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國家,現在卻從經貿全球化的信心和耐心中退卻。
 
  胡教授總結:「要離開擺盪,掌握中道」。在再全球化當中,台灣未必馬上可以加入WTO,但可以先進入區塊夥伴關係,如RCEP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否則傳統產業會受到極大的打擊。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警告,台灣如此下去會被孤立—「去台化」。胡教授認為雖然全球化帶來種種憂慮,但仍要心存盼望,在新天新地裡分工,各司其職,是屬神治理最重要的法則。


禧年茶會:從去全球化到再全球化大合照。圖/來源:線上會議截圖

Q & A
  在問答時間,有來賓問到美元會不會重回金本位?雷博士表示,現今已達到啟示錄所說末世的地步:「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啟6:6下)顯明黃金與美元價值有重置的可能性。
 
  另記者問到,在這些大課題當中,教會或弟兄姊妹如何幫助再全球化的進程?胡教授重申,「要離開擺盪,掌握中道。更多全球化、透明化增加公平競爭的可能性。(全球化)整體來說,利益遠遠大於損失。人類彼此合作在全球化是很重要的助力,成為台灣的出口,帶給台灣經濟就業很大的幫助。所以要禱告的是,要有更透明的,並去除當中的障礙。但國家越加對立的,甚至帶來戰爭,是人類的悲劇。」


胡業民教授(左)及雷倩博士(右)解答與會者提問。圖/來源:線上會議截圖 

  雷博士表示,「每逢提到這些事,上帝的正北方是不會改變的。正如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s Smith)的《道德情操論》所說:『各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節制之上。群體的幸福建立在仁愛與公平之上。聖經原則不論是經濟及個人方面,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亞當.史密斯在設計未來的世界時,他把神的話放在裡頭。當我們永遠面對正北方時,用節制自處,用公平仁慈對待其他人,希望建立一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世界。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