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基督教教育博覽會》 從教練之心找回基督之心

  【趙錦漢新竹採訪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聖經學院)與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簡稱播種國際台灣)合辧第一屆基督教教育博覽會:「重返福音現場」,大會於9月12日邀請了陳建宏牧師(台中繁星教會主任牧師、生命教練)及丁懷社長(天恩出版社)分享「從教練之心找回基督之心」。

 

教練的由來
  「教練」一詞最早出現在運動界,後來再發展到商界,至近年進入教會界。陳建宏牧師引用著名美國大學籃球教練伍登(John Wooden)的名言:「好的教練可以改變比賽,卓越的教練可以改變人生。」他表示,耶穌是最好的教練,透過門徒訓練來建立門徒。他希望透過「教練」來恢復教會的門訓工作

  陳建宏牧師多年來擔任企業顧問,並在台中旌旗教會服事,也曾到海外40多個城巿服事。客戶群大多來自世界百大企業,陳牧師受訓成為領導教練,後來也到美國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修讀屬靈領導教練課程。情關係,於2020年回到台灣。


 陳建宏牧師分享從教練之心找回基督之心。趙錦漢攝

 

  起初繁星教會只有8個人。後來因著台商回國有所增長,現在人數大約150人,並在台北開設分堂。陳牧師表示,「教練」經歷3個階段的發展,包括:教訓型、教導型及教練。教訓型是早年父輩的教育方式,在短期內有果效;教導型是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方法,用人生道理曉以大義,有幫助與理解,卻未必可以帶來生命改變。


  美國自80、90年代開始,尤其是教育和企業,為了保持優勢,大多會投放資源訓練人才,建構培育系統,並開始思考如何把「教練」運用在培育人才方面。當時高爾夫球教練加爾威(W. Timothy Gallwey提出了「內心遊戲」(inner game)的概念,說明內心狀態影響到比賽的表現,與箴言423節所講的類同:「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也是教練的起源,幫助對方的心理狀態配搭外在能力,達致更好的結果。

 

生命改變
  陳牧師以小組牧養為例,很多時候小組長對組員開講2020分鐘,想憑自己的熱情來改變組員。但教練是要懂得問問題,用心聆聽,用耳朵來改變對方。例如:彼得3次不認主,耶穌再遇見他時沒有教訓,也沒有教導,只問他:「你愛我嗎?」很多時候,小組長都在意事工,但耶穌從事工關係拉回到牧養關係。教練最大的力量在於問對的問題,幫助對方思考並檢視自己生命的狀態。

        
有近6組織比以往更頻繁使用「教練」,目的主要為「改善個人績效表現與生產力」、「發展領導力及培養接班人」及「提升個人工作技能的層次」等等。陳牧師說明效能就是把潛能減去干涉,而干涉包括軟弱、外在環境及試探等。對教會而言,效能並不單單指績效。

 

  陳牧師解釋:「人生就是從現在的A點,達至目標的B點,過程中會遇到壓力,於是人們都想盡辦法往上爬。但當個人走的時候,往往會:『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下過了一段時間,便會回到原點。」教練的角色是要支持、鼓勵和督責,幫助對方提升潛能、減少干涉,完成神的命定。教練是一個與對方立夥伴關係的過程,協助改變的專家,幫助領袖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發揮最大的潛能。

 

  你的人生變得更好,不是藉著機會,而是透過改變。因為改變是教會最大的本錢,耶穌是要帶來生命的改變,所以教練很適合在教會應用。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2:2

 

  按照英文新生活譯本聖經(New Living Translation),保羅提醒基督徒「不要拷貝這個世界的行為與風俗。」(Don’t copy the behavior and customs of this world)。人們都很想改變,常常外面世界有什麼,便拷貝什麼。


  「但讓神來轉化你的生命成為一個新人。」(but let God transform you into a new person)轉化」最好的比喻就是毛毛蟲成蝴蝶的過程,是本質上的改變。教練讓教會回到本質,幫助人們生命的改變。「是透過改變你的思考方式。」(by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思維改變意味著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個生命改變的過程也是教練的目的。


  《教練的心》出版後,好些牧者邀請陳建宏牧師開辦教練課程。從去年(2022)8月開始,至今已有1年,已開辦了7屆的課程。




 

從對話開始
  身為跟隨基督的人都知道「關係」是彰顯以及擴展神國的主要方式,而「交流」與「對話」通常是關係的核心。然而,很多時候談話不是過於隨興,就是過於控制或教導性太強。引導式的對話讓對話更加的與天國對齊,也是神做工在人身的方式。


  有一次陳牧師幫助某家企業的執行長,陳牧師坦言對方並不是工作上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因為他的心將會決定他的人生。於是問他:「你的心最渴望是什麼?」他當場愣住,陳牧師請他回去想想。後來他表示最渴望並不是這份工作,只是為了應付董事會。


  陳牧師強調,「聆聽」是教練最重要的能力,其次是「提問」。耶穌並沒有問彼得:「你為什麼在海邊打魚」,或「為什麼你否認我3次?」卻只問他:「你愛我嗎?」這些問題會讓人聯想到事工、職業還是關係?最後,教練也幫助對方帶出實際的行動和計劃。


  教練要以耶穌的心來帶領人進入水深之處,如同耶穌對彼得的挑戰與邀請。耶穌問耶利哥城的盲人「你要什麼?」,這是開放式問題的典範。耶穌跟人的關係,以及真正認識,更勝於為所做的事。


  生命教練有7個關鍵心態:會聆聽、會提問、看到比對方說的還多、激發改變的動能、尊重自由意志、啟發自我覺察與轉化、賦予責任與力量。


  陳建宏牧師總結:一位好的教練幫助你發現你的盲點與潛力,甚至你不願碰觸的領域,發展你成為更剛強的人。

  

遇上生命教練
  天恩出版社(下稱天恩)社長丁懷表示在傳統華人的主流文化,總以自我為中心,並沒有教練這個概念。丁社長原本為工程師,後來接了出版社的工作,帶領團隊。他體會到成功不是來自於個人的成功,而是幫助別人成功。他開始接觸跟領導及團隊建造相關的書籍,包括矽谷著名教練坎貝爾(Bill Campbell),在認識教練議題的過程中,察覺到核心是建立信任感。


 天恩出版社社長丁懷分享被教練的心路歷程。趙錦漢攝
  

建立信任
  2年前,陳建宏牧師致電給丁社長,向他介紹《教練的心》一書,希望可以合作。兩人素昧平生,丁社長表明自己為人內,在對話過程中,竟然大部份時間由他自己來講話,這份信任使他感到驚訝。


  當時天恩正要出版《教練的心》,同工們花了2年時間準備,丁社長更一度想放棄。陳牧師向他強調,教會界很需要這本書,後來他也把書交給楊寧亞牧師(前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牧師表示一直想找關於教練主題的書。


  有一次,天恩的同工親自告訴丁社長對他還沒有信任感。在反思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習慣聆聽別人說話時,心裡會說:「不要講話。」希望對方閉嘴。對他來說,教練是從提問、聆聽到存款編按:愛之語的過程。

 

Q&A
  在問答環節,莊信德牧師(播種國際台灣執行長)問到一般領導教練與伯特利教會屬靈生命教練之間的分別。陳建宏牧師表示,「領導教練」是針對企業,幫助領袖帶領團隊完成目標,而「屬靈生命教練」是幫助對方在一生中做耶穌要做的事。前者看重技巧,後者強調生命改變。


  另有問到:實踐的挑戰在哪裡?丁社長回應,正如陳建宏牧師所說,先有關係才有改變。他強調要委身於建立關係,其餘的技巧可以再慢慢培養。陳建宏牧師則認為者很容易會看重工具及方法,有系統性的操作,讓教會快速增長。耶穌花了3年半時間才建立了12個門徒,其中1個是叛徒,這些門徒都改變了世界;但生命教練看重品質,而不是數量,看待人為器皿,而不是工具。


  有與會者問到如何透過傾聽培養信任感?丁社長認為沒有捷徑,要願意委身。特別在工作上,會有時間上的壓力。他強調要因人而異,先聽對方獨特的故事,再決定怎樣對話。陳牧師幽默地表示,如果你第一次願意花時間去聽對方說話,以後就不用聽那麼多。很多人只會花10至20分鐘交待工作,並變成以後對話的模式,但如果第一次用100分鐘去聽,是一項投資。

兩位講員解答與會者的提問。趙錦漢攝


  另有人問到在過程中教練要幫助人發現盲點,最大的掙扎是什麼?陳牧師認為每個人都有盲點,可以先為對方願意對話而感恩,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教練。當對方面對掙扎時,更需要有教練在旁,幫助對方找到最大的掙扎點,否則對方會胡思亂想。當教練幫助對方找到行為模式,看到盲點時,是最大的契機。


  最後有人問到「導師」(mentor)、「輔導」(counsellor)及「教練」(coach)之別。陳牧師表示,導師比較像師徒,身分有上下之別;輔導處理過去的事情,如內在醫治,而教練針對未來。建議牧者創造時間和空間,讓受教練的人負上責任,解決生命上的問題。另外,如果標準一致,基督徒領袖之間可以互相教練,例如兩位牧者所牧養群體可以對調。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