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網,在堂內堂外之間


  【綜合報導】縱觀社交網絡,關於月前公佈結果的第八屆香港教會普查,青少年牧養與世代鴻溝成了教會群體的討論焦點。的確,從普查結果的數字來看,堂內青少年總人數5年來跌幅接近3成(少了約1.36萬人);而堂會回應普查青少年事工值得的關注議題時,有逾7成表示最關注缺乏青少年。

  如何讓堂會世代不斷層,當然值得關注。不過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香港教會的流失問題,其實並不限於青少年。事實上根據普查,2024年香港教會堂會各年齡組別會眾人數佔全港同齡人口的比率,差距最大的並不是15至24歲的群組(佔全港同齡人口3.6%),而是25至44歲的群組(佔全港同齡人口2.3%);若跟上屆2019年的同類數字相比,跌幅最大的亦是這一群。

  論到流失,25至44歲的職青與年輕成年人,恐怕才是重災區。需要留意的,是這個年齡層跟1990年代中後期至2010年代初出生的Z世代,其實有相當程度的重疊;而在海外,作為「數位原住民」的Z世代,他們在靈性追求以及教會參與方面的突出表現,近年成為了焦點。

香港教會的年輕人不斷流失。圖:本報資料

  從探尋宣教「藍海」的角度來看,今天香港Z世代跟海外的有甚麼異同?他們的靈性尋索,跟香港信仰群體的靈性資源,如何能夠對應,使今世更多人與上主更為接近?這些問題,對於每位仍然期望「將船駛往水深處」的基督徒/教牧──無論他們在堂內還是堂外──均顯得特別重要。

  按照香港教會普查的結果,堂會規模近年普遍縮減,100人或以下的佔了逾半。要從分齡牧養的角度來談Z世代,今天實在不是對於每間堂會內的基督徒/教牧都有實際意義。

  然而,對於那些近年創立了各類型使命空間(missional space)以至新鮮形態(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的離堂一族,還有那些仍然願意在電話民調中承認自己信仰的基督徒,相信仍有不少屬於這個年齡層;同類的靈性問題,自己要面對,每天跟朋友分享信仰時也要面對,卻不一定有相應的靈性(及其他)資源。堂內堂外能否互見彼此,互相守望與支援,相信會是未來本地教會踐行上主所託的重要環節。

  觀乎愈趨極化的全球張力,由關稅戰、貿易戰到熱戰,說全球戰爭風險不斷升溫,相信沒有誰會反對。我們固然期望手握權力者最終臨崖勒馬,然而,教會群體(無論堂內堂外)作為民間社會的重要一員,在面對如斯不確定的未來,面對還可能接踵而至的破壞與折損,如何能靠著上主,勇往前行,走得更遠?這恐怕難以在周詳規劃的「科層剛性」(bureaucratic rigidity)裡找到靈丹妙藥,一勞永逸;而是要在那以人心為本的「網絡韌性」(network resilience)裡面守望互補,瞥見天國──誰說這張帶著韌性的漁網,不可能築在堂內堂外之間?

  禱告焦點:
  1. 面對流失,求主賜給香港教會愛心和策略如何應對,反思教會發展與社會實況接軌。
  2. 求主幫助香港教會在堂內、堂外結網,站立得穩,成為合神心意的使命群體。


【本信息經時代論壇授權分享予華人教會,時代論壇,2025年5月23日】
 
文章鏈結:結網,在堂內堂外之間


部份教會積極發展使命空間。圖:facebook@MiSpacehk-100086170514318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