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超越教義的靈性渴求

 
Z世代超越教義的靈性渴求
 
文/鄧智文


  全球教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在維持教會出席率還是信仰表達方面明顯力有不逮。本文探討香港教會的情況,亦借鑑英國教會出席率下降的趨勢,並將其與Z世代日益增長的靈性好奇心進行對比。通過分析當前的基督教靈性格局和了解Z世代的靈性傾向,或者我可以為牧養Z世代提供寶貴見解。

香港教會靈性低迷脈絡
  根據《202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教會正面臨關鍵時刻。調查顯示,雖然中文堂會總數從2019年略增至2024年的1,318間,但增長已明顯放緩。更令人擔憂的是出席人數的大幅下降。實體崇拜人數驟減26.4%,兒童和青少年流失尤為嚴重。整體會眾人數已下降至255,091人,相較之前減少了12.6%。教會正經歷加速老化,女性會員佔比不成比例地高達63%。受洗人數持續減少,5年流失率達27.4%(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4)。

  調查指出,移民(18%)是人數下降的主要因素,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也很明顯。教會的人力資源緊張,有薪同工減少4.8%,受薪教牧減少17.9%,全時間神學生減少20.3%。教牧與會眾的比例已上升至1:73,表明牧養領導出現嚴重短缺。此外,教會領導層似乎面臨接班挑戰,18.2%的堂會沒有堂主任,15.9%的計劃退休卻沒有明確的接班計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4)。

  這些數據表明,除了人口變化外,跟香港教會教義僵化和欠缺創新思維有關。雖然74.4%的堂會通過通訊和視頻會議工具等信息技術進行牧養,以應對人口老化和移民需求,但教會似乎不願意從引起年輕一代共鳴方式深入參與靈性牧養。傳統靈修方法正與這個世代的靈性文化脫節。

  教會對青少年事工的處理反映出更令人憂慮的趨勢。青少年人數減少28.8%,73.1%的堂會表示關注青少年流失,認為主要因素是學業壓力和牧養不足,表明青少年在教會的參與面臨結構性障礙。科技的採用雖然存在,但可能不足以解決與神學相關及有意義的靈性培養等更深層問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4)。





英國教會建構衰退模式
  英國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比較案例,英國國教會正經歷因COVID-19大流行而加速的長期衰退。根據〈COVID後:英國國教會的深化衰退〉(After COVID: The Deepening Decline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數據,自千禧年以來,週日出席人數已近乎減半。常規週日出席人數從2000年的95萬人下降到2022年的54.9萬人。僅在2019年至2022年之間,英國國教會就失去了5分之一的週日崇拜者。2019年至2022年間,兒童出席率下降了23%,一些教區的下降幅度近40%。教會明顯老化,36%的崇拜社群年齡超過70歲(相比之下,英國總人口中只有13.5%超過70歲)(The Living Church, 2024)。

  該文作者David Goodhew形容這種情況「超過了衰退,正朝向滅絕」,特別指出「在英格蘭大片地區,教會週日已經沒有兒童」(The Living Church, 2024)。這種兒童的缺席不僅代表人口結構的變化,還代表跨代宗教傳承的根本危機。

  在英國社會態度調查顯示,在宗教歸屬方面自認為「沒有特定信仰」的百分比在各代之間顯著增長。在2014年WIN/蓋洛普調查中,只有30%的英國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53%則描述自己為「非宗教」(Faith Survey, 2025)。這些模式表明結構性因素超越個人選擇。

  然而,英國國教會2024年的最新數據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鼓舞性反趨勢,平均每週出席率在2023年增長了近5%——這是連續第3年增長。同期兒童每週出席率增加了5.7%,縮小了與疫情前趨勢的差距(The Church of England, 2024)。雖然仍遠低於疫情前水平,但這種增長引發了關於機構更新和適應潛力的重要問題。





Z世代:定義靈性的新時代
  Z世代(約1997-2012年間出生)是第一個完全在數位時代成長的群體,這一代人展現出與前代截然不同的靈性取向。了解他們的靈性身份需要考察他們的特性和宗教表達方式。

  當前研究顯示,Z世代展現出能塑造其靈性旅程的獨特特質。與前輩不同,Z世代通過多種視角接觸靈性,整合傳統宗教元素與當代靈性實踐和數位參與。這一代人不能簡單地分類為「宗教」或「世俗」,而是在跨越機構界限的複雜靈性身份中踐行(Bergler, 2020)。

  作為數位原住民,Z世代自然地在物理和虛擬世界之間移動,能整合兩個領域作出靈性表達。捷克的研究發現,「Z世代是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時代成長和互動的一代,他們傾向於與前代有不同的特點」(Landová, 2023, p.229)。他們並非拋棄靈性,而是展現出社會學家Jason Dorsey所描述的「獨特思考和溝通方式」,往往偏好「即時且快速的體驗」,同時「更開放於變化和多樣性」(Landová, 2023, p.229)。

  這種靈性開放體現在Springtide研究所稱的「信仰解捆」現象中,即從各種宗教和非宗教來源結合元素,而非遵循既定系統。這種方法反映了Z世代在生活各個領域普遍傾向於定制和個性化。正如Park等人(2023)在研究Z世代靈性應用程式使用者時發現,年輕人積極整合多樣的靈性實踐到個人化的日常中,以滿足放鬆、情緒調節和整體健康的特定需求。

在懷疑中學習靈性開放
  實證研究一致表明,儘管對傳統宗教歸屬感減退,Z世代仍表現出驚人的靈性開放。英國研究發現,64%的Z世代自稱為「有靈性的」,相比之下千禧一代為55%,嬰兒潮一代僅35%。同樣,28%的Z世代認同自身為「有宗教信仰」,佔所有受調查代際中的最高比例。只有13%的Z世代認同自身為無神論者,相比之下45-64歲年齡組則有25%(《低聲道》,2025)。

  這些發現挑戰了日益世俗化的簡單敘述。如研究員Christopher Gasson指出:「研究結果揭示了年輕人對靈性的興趣,與整個社會靈性衰退的趨勢相反」。然而,他補充:「雖然年輕人較不傾向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但他們同樣明確地對既定宗教感到反感」(《低聲道》,2025)。這種對宗教機構的矛盾情緒與靈性興趣共存,是Z世代宗教格局的獨特特徵。





科學、信仰與知識整合
  與假設增加的科學素養導致宗教性減少的觀點相反,關於Z世代的研究表明科學和宗教觀點的複雜整合。Theos智庫研究發現,37%的Z世代認為科學和宗教是兼容的,相比之下總體公眾只有30%。同樣,64%的Z世代同意可以同時相信上帝和進化論,比任何其他年齡組高出10%,68%認為「你可以既有宗教信仰又是優秀的科學家」,比任何其他年齡組高出10%(Theos Think Tank, 2022)。

  這種整合挑戰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歷史性「衝突論」。如Theos的Nick Spencer指出:「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辯論被一些狹窄的視角扭曲了——如進化論與創造論或大爆炸與上帝,有更加豐富的對話可能。」(Theos Think Tank, 2022)Z世代似乎比前幾代人更願意參與這種細緻的對話。

Z世代靈性特徵
  Z世代的靈性在獨特的代際特徵脈絡中形成,這些特徵塑造了他們與宗教機構和實踐的關係。Bergler(2020)識別出幾個對靈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關鍵特徵:

  首先,Z世代展示出與前幾代人顯著不同的成年步伐和路徑,更傾向採取「慢活策略」。這創造了不同的宗教社會化環境(Bergler, 2020)。

  其次,Z世代表現出高度的技術參與,這轉變了他們的溝通模式和關係。大量時間用於屏幕上——「高中生在2013至2015年間平均每天花2.5小時發短信,2小時上網,1.5小時玩電子遊戲和0.5小時視頻聊天」(Bergler, 2020, p.83)——對傳統的宗教參與模式愈來愈陌生。

  第三,Z世代有著顯著的心理健康挑戰,焦慮、抑鬱和其他自殺風險因素的比率高於前幾代。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既產生了宗教參與的障礙,也提供了靈性支持和意義構建的潛在機會(Bergler, 2020)。





數位靈性:新的信仰途徑
  Z世代的靈性旅程愈來愈多在數位空間發生,為宗教探索和實踐創造了新的途徑。Park等人(2023)發現,Z世代積極使用靈性自我關懷應用程式來培養健康,理由包括「放鬆、逃避或自我定位」、「改善情緒」、「增強整體健康和健康」(Park et al., 2023, p.6)。他們的研究顯示,Z世代用戶特別重視簡單直接、淺白簡潔以及易於學習靈性實踐的內容

  數位靈性景觀吸引Z世代參與。首先,數位靈性使人更容易接觸信仰,是前所未有的,允許探索而不受教會把關者限制。如Park等人(2023)發現,Z世代用戶讚賞靈性應用程式「免費下載和使用」,沒有「應用內費用」(Park et al., 2023, p.7),使靈性資源不論經濟資源多寡都可獲得。

  其次,數位平台提供傳統宗教環境中不可能實現的個性化。Park等人(2023)發現Z世代用戶希望靈性應用程式有「增加個性化能力」,包括「通知提醒」、「內容書籤」、「實踐完成追蹤」和「可定制播放列表」(Park et al., 2023, p.8)。這種個性化反映了Z世代在生活各個領域對定制體驗的更廣泛期望。

  第三,數位靈性使靈性探索能夠保持匿名和隱私。如Manalang(2021)所發現,許多Z世代個體不願公開披露他們的靈性疑惑或與家庭宗教傳統的差異。數位平台則允許探索而不需承擔社會風險,為真實的質疑和探索創造安全空間。

Z世代靈性潛能
  儘管Z世代與教會格格不入,但有研究表明Z世代可能有獨特優勢來復興教會。Bergler(2020)指出,「虔誠的基督教青少年可能不是年輕成人『無宗教』的主要來源」(Bergler, 2020, p.81)。

  這個參與的少數群體展示出超凡委身。研究表明,基督教Z世代是最慷慨的年齡組,18至24歲年齡段捐贈收入的11%,80%定期捐贈給教會——佔所有年齡組別中最高的比例(Premier Christianity, 2025)。這種慷慨表明,當Z世代承諾加入宗教社群時,他們的奉獻非常實質。Z世代對教會機構的批判方法並不表示拒絕靈性,而是渴望真實的信仰表達。正如Kevin Brown所描述,Z世代代表「矯正世代」——他們「不為傳統的緣故保護機構」,而是「質疑一切,這樣做,他們迫使教會誠實地審視自己」(RELEVANT, 2025)。這種修正功能體現在幾個關鍵領域:

  首先,Z世代要求宗教教導與實踐之間的倫理一致性。點燃「阿斯伯里復興」(Asbury Revival)的Zach Meerkreebs觀察到:「我聽不到學生質疑痛苦問題或辯論創造敘事。我聽到他們質問為甚麼福音似乎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RELEVANT, 2025)其次,Z世代期望數位整合能增強而非取代有形的社群。Park等人(2023)發現,Z世代靈性應用程式用戶重視數位參與,但也渴望促進真實連接的互動元素。第三,Z世代在宗教環境中增加了對心理健康的關注。Bergler(2020)注意到「受傷的人」,包括那些與心理健康問題掙扎的人,「需要特別照顧和幫助才能回應福音呼召,成為成熟的門徒」(Bergler, 2020, p.89)。

對香港教會的啟示
  香港教會出席率的下降反映了全球趨勢,但了解Z世代的靈性旅程為更新提供了路徑。以下幾點跟香港情境特別相關:

  首先,香港教會必須優先考慮真實的靈性體驗,而非程式化的宗教活動。如Abigail King所觀察:「Z世代拒絕父母世代的現狀,迫切尋求強有力的領導和明確方向」(Church Times, 2025)。挑戰不在於更新節目,而在於培養能滿足Z世代對真實體驗渴望的真誠靈性交流。香港教會普查顯示出關於靈性價值的令人憂慮的趨勢,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被確認為普遍的挑戰。這表明教會有機會提供反文化的靈性培養,關注意義和目的而非物質價值。Z世代對靈性的開放為真實替代消費文化創造了接受性。

  其次,香港教會應該展示信仰如何更新日常生活,而不僅僅關注教義正確性。Zach Meerkreebs觀察到,Z世代問「為甚麼福音似乎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參與抽象神學辯論(RELEVANT, 2025)。這種實用取向挑戰教會在心理健康、關係和社會正義等領域展示切實的信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靈性追求的方法正在改變單一方式,而不是消失。Bergler的研究顯示,雖然許多「有教會背景」的年輕人尚未成為「投入的」基督徒,但仍有機會幫助他們發展更深的信仰。基督教教會需要在靈性上更新,擁抱真實的靈性,並示範給年輕人既能遇見上帝又能改變世界的社群。

  對於香港教會,這一刻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出席率下降可能不代表靈性冷漠,而是渴望比傳統機構目前所提供更真實的東西。通過理解和參與Z世代的靈性旅程,教會可以適應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在這個新的靈性景觀中茁壯成長。

作者為英國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系博士,Life Seeks Understanding網上神學教育創辦人。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香港以至華人牧者省察,透過香港教會普查了解實際現況,改變教會發展格局。
  2. 求主帶領教會領袖審視年輕人牧養,明白他們的特質及靈性需求,活出合符聖經的屬靈生命。


文章鏈結:鄧智文:Z世代超越教義的靈性渴求

【本信息經時代論壇授權分享予華人教會,時代論壇,2025年4月7日【時代講場】】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