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青少年研究所 如何重塑萎縮中的青年事工

春潮研究所(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每年發表《宗教與年輕人現狀》報告(The State of Religion & Young People),深入探討13至25歲年輕人的信仰生活,特別是如何應對種種不確定性。
青年事工領袖與年輕人所面對的挑戰
面對疫情,青年領袖質疑自己的服事,掙扎於「我真的擅長這個嗎?」、「我們做對事情了嗎?」等問題,認為團隊關係不如以往緊密。根據《宗教與年輕人現狀2021》報告,只有1成青年導師在疫情期間主動接觸年輕人,他們質疑事工能為弟兄姊妹提供什麼,認為自己「辜負」了牧養的對象。
該報告又顯示,大約75%的13至25歲年輕人認為自己是有信仰或屬靈生活的人,他們仍會糾結於一些典型的宗教問題:「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我為什麼而活?」、「我該如何對待別人?」然而,大約40%的年輕人跟宗教機構完全沒有聯繫,以下為年輕人與教會脫節的關鍵因素:
一、對信仰群體和的信任度極低
有一半年輕人不信任教會,也許是因為教會太過倚賴傳統架構來建立信任關係,例如出席率。然而,這並不代表年輕人對信仰缺乏興趣。藉由個人關係所帶出的透明度、正直、關懷和專業知識,年輕人對青年領袖的信任度馬上飊升,尤其是1對1的指導;而另一半的年輕人,即使他們願意,也不知道如何與信仰群體建立聯繫,尤其是他們不想跨越「教會的門檻」,包括上裝備課程等等。
家庭是孩子屬靈生命最關鍵的因素。研究發現一些X世代或千禧世代的父母無法信任並融入教會,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跟隨耶穌,也不會跟孩子分享這些屬靈上的掙扎。
二、價值觀的鴻溝
年輕人熱衷於社會議題,例如:多元性別人士(LGBTQ+)權利、黑人權益、槍支、心理健康和殘障人士權利等等。他們普遍認為教會對這些議題漠不關心,不算是「自己人」。許多年輕人將社會訴求視為信仰實踐,他們重視為廣泛的聲音創造空間,想像並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新一代是史上最多元的一代,尤其網路使他們無往不利,因此青年事工必需拓展多元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空間。
三、生命與信仰之間的聯繫
研究報告顯示,與沒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相比,靈命對人們的心理健康起了重要的保護作用,不但有效防止精神疾病,而且能促進心理健康,例如解決「人生意義」、「歸屬感」等問題。


應對策略
一、從活動轉向關係
依賴教會活動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關係」至關重要。年輕人會將個別領袖從更廣泛機構的信任分別出來。雖然他們對教會的信任程度較低—10分中為4.8分,但他們對領袖的信任度卻很高(達90%或以上)。
二、努力不懈地建立信任關係
信任是逐步建立的,透過持續的交流,就像將彈珠放入罐子裡一樣。即使有可能被忽視,也要秉持「無論如何都出現」和「無論如何都接觸」的態度,甚至有時需要堅持數年。相反,信任感也可能因微小的過失而逐漸下降。無論錯誤有多小,領袖也必需準備好為錯誤道歉並尋求關係上的修復,例如錯過一場比賽或打斷對方的談話。
三、價值觀上的差距
為了克服領袖是「外人」的刻板印象,就必需積極參與年輕人所關心的議題,包括LGBTQ+權利、種族正義、槍支改革和心理健康等議題。教會要更明確地表明信仰如何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議題掛鉤,與年輕人保持對話,盡力幫助他們理解信仰如何回應,即使他們的立場有可能完全對立。


四、將傾聽列為優先
多元共融不僅是年輕人的生活體驗,而且也是他們「最重要的價值觀」。對年輕人來說,事工的多元共融性突顯出其代表性和包容性,年輕人渴望找到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和朋友都能夠被看見。
五、領袖的自我照護與界線
服事的路很長,領袖必需優先考慮保護自己,包括:處理情緒、理解自己的感受、找到安全的地方分享。此外,青年領袖也要確立個人的界線,並與他人做好溝通,例如這一週我會很忙;問題可以為個人的軟弱和連結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年輕人分享。
六、相信神會動工
最終,神動工並不是因為某個教會活動,而是因為祂會親自動工。領袖們也回應,當他們面對掙扎時,神就會動工,環境迫使他們讀經、禱告,結果與神的關係提升。他們也明白到,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答案,而神的靈也正在吸引年輕人回到祂的身邊。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教會省思青年事工萎縮的關鍵,走出傳統的架構和策略,從新定位青年事工,牧養年輕人。
2. 求主帶領教會領袖審視年輕人牧養,明白他們的特質及靈性需求,修復年輕人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並迎接復興。
播客鏈結:
【本信息經Fuller Youth Institute授權整理予華人教會分享】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