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八三四 武漢之旅(4):長江三峽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八三四
 
武漢之旅(4):長江三峽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圖片來源: Canva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3:14)
 
  前總統馬英九趁著返陸祭祖之際,帶著青年學生參觀武漢大學。我想起15年前,因與武漢大學合作辦研討會,而有個意外之旅—參訪長江三峽大壩。
 
  「這個偉大的工程,」接待的教授說,「來到湖北的人,一定要去參觀。」
 
  他拿出一張十元人民幣,翻到背面,指著那幅美麗淡雅的長江圖案說:「這崖壁有三分之一將會被淹沒在江底。」
 
  身為生命科學教師,趁地貌還沒被改變前,我是該去看看—偉大的工程,必帶來偉大的改變,這是生態學上不變的道理。長江三峽,可以說是自秦皇築長城、隋帝鑿運河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工程,豈有不變之理。萬里長城雖寬高並非很大,但南北植相(植物種類、型態等)迥異、運河東西兩側的植相亦有不同。長江三峽工程,可是自國父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構想,再經陸續考察、爭論建壩事宜持續接近百年;其中還特聘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來華考察,寫下著名的《揚子江三峽初步報告》,呈交國民政府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後,而引起中外轟動呢。這麼偉大的工程,將造成生態改變,也是可以預期啊。
 
  接待的教授,特別指定船公司派出「台北號」遊艇,那兩天一夜,在這船溯江而上時,沿途憶起中學時代,台灣還沒有去中國化的教育前,地理與歷史課裡,描述的壯麗山河畫面、浪漫典雅史詩,一頁頁、一曲曲的,竟活生生的呈在眼前,而知有的景象,不久將永遠沉沒在滔滔江水下,那種心懷如陳子昂登幽州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在剛完成的壩頂上,看萬頃水波不興,臨徐來清風,再望壩前奔洩東去江水,好似要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頓然想起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和《念奴橋》,而不勝唏噓。蘇軾在赤壁前,論水與月,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宋·蘇軾《前赤壁賦》)千年以前的蘇東坡,顯然知道這世界是神(造物主)所創造的、這世界存一具有永恆性與價值的「不變者」,只是他不知道那是誰啊。所以只能在「故國神遊」中喟嘆。
 
  回程,風景依舊,順水急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下江陵》)看著兩岸的古舊懸棺、聽著脆耳的猴啼,突然,我彷彿聆聽到一道從上頭而來的聲音:「我是自有永有的造物主。」你要對中國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頓時,我淚自淌,知道自己的命定:在中國人中述說主耶穌永恆不變的愛。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