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差傳大會 和好的使命
【趙錦漢整理報導】2024年華人差傳大會(CMC)的主題為「同為使者、同擔使命」,黃成培院長(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及黃雲英師母按照哥林多後書5章14至21節,主講「和好的使命」,勉勵華人基督徒投身普世宣教的行列,透過和好的身份和職分,以和好謙卑的態度,付出和好的代價,而教會也要全力支持宣教士,得著和好的獎賞。
黃成培院長夫婦從2004年到2014年到非洲宣教,並在肯尼亞的蒙惠聖經學院(Moffat Bible College)任教,積極培養當地人成為跨文化宣教士。
和好的身份和職分
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哥林多後書5:18
基督徒藉著主耶穌能夠與神和好,同時領受了一個新的身份,得著新的生命,而且是一個復活的生命(參林後5:15)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17
除了新生命,我們也成為「新的創造」,有新的人生目標、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再與神為敵,而是與神和好。主耶穌從猶太來到加利,必需經過撒馬利亞,祂向一位撒馬利亞婦人傳福音,突破了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的隔閡,意味著祂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是為了與人和好,而不是僅僅為了猶太民族而已。
退休宣教士Chuck曾經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他在剛果宣教時經歷戰亂,與Davi醫生一起被叛軍抓走,他們打算逃跑,結果Davi替Chuck擋了槍,使他能夠存活。從世人的眼光來看,Davi醫生似乎更有用,可以拯救更多非洲人。但從神的眼光來看,因為Chuck的一生都要活出兩個人的身份和使命。他每次遇見人,都一定會問3條問題:你認識耶穌基督嗎?你愛耶穌基督嗎?你怎麼愛耶穌基督?
非洲內地會致力服事非洲人。圖:facebook@AIMHKC
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哥林多後書5:18下
職分就是使命,而經文中的「人」是指誰呢?「基督替眾人死」(林後5:15)或「神愛世人」(約3:16),所指的不僅僅是華人,而是全世界所有人。放眼世界,華人超過14億,華人宣教卻常常侷限於同胞,全球跨文化華人宣教士大概只有3,000位。相反,韓國總人口大約是5,000萬,但據2019年的統計,韓國已差遣了超過3萬位宣教士。
黃院長夫婦當年辭去教會牧養工作,前往非洲宣教,有一位傳道人鼓勵他們向華人傳福音。當他們表明跨文化宣教的異象時,對方竟然說:「你們太好高騖遠了吧,全世界有這麼多華人還沒信主,竟然要去非洲向當地人傳福音?」華人之所以能夠領受救恩,是因為有很多跨文化宣教士來到華人世界當中。如果馬禮遜或戴德生說:「我們等全部英國人信主後,再去華人世界傳福音。」弟兄姊妹都可能都跟福音無分。
黃院長夫婦見證肯尼亞宣教的成長,神學院畢業生全部都成為了跨文化、跨部落的宣教士。由於部落之間存著水源和地界問題,畢業生也要突破文化上的藩籬。過去100多年,只有白人前往非洲宣教,非洲基督徒一向認為「宣教是白人的事」,他們又會繞過穆斯林的城鎮,不相往來。黃院長夫婦都擔心這些文化上的隔閡,會影響非洲教會末來的開展,於是成立探訪醫院事工,帶領神學生探訪索馬利亞人的病房。去到醫院,有一位索馬利亞母親聽到孩子的死信,捶胸頓足,還打了醫生,旁邊的家屬也在打護士,護士請黃院長和學生一起禱告,結果經歷聖靈所賜下的平安。
來自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的教會雖然貧窮,仍然積極投入宣教使命。例如有一對玻利維亞夫婦帶著2個孩子到肯尼亞宣教,服事索馬利難民。難民營只有露天的排泄溝渠,臭氣沖天,他們卻毫不介意,因為就好像他們的家鄉一樣。教會怎麼支持他們呢?是把一些農作物賣掉,作為宣教基金。另外,有一位服事印度貧窮地區的宣教士每個月為3,000人施洗,不管是來自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的教會,都已經差派宣教大軍出去,甚至受逼迫,但今天華人宣教士在哪裡?
肯尼亞的弟兄姊妹接受裝備,成為跨文化宣教士。圖:facebook@MoffatBIBLECollege
和好的態度和代價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
哥林多後書5:20
「基督的使者」就是直接受耶穌基督差派的人,而基本的工作的態度和方式是「勸」和「求」。宣教士不能帶著優越感或高姿態來服事,如果想做教導者、幫助者或捐贈者,態度就不對了,宣教士要成為謙卑的學習者,甚至有求於人。例如耶穌向撒馬利亞婦人求水喝。華人宣教有一個令人心痛的數字,「陣亡率」至少90%,意思是在第一個任期(也許是2、3年)結束前,超過9成宣教士都要退下來。除了給宣教士完整聖經神學裝備,學習語言、文化等等之外,他們也要成為學習者。
在肯尼亞,來自卡倫津族(Kalenjins)的阿利(Ali)前往圖爾卡納(Turkana)部落宣教。圖爾卡納人很會演戲,當地人會搬著樹墩,來到他家門口喊窮。於是不到1年,阿利的物資都耗盡了,再沒有人來向他求助,使他感到挫折。後來他效法當地人,搬著樹墩求助,當地人就哈哈大笑說:「牧師,現在你跟我們一樣了。」從此他的事工開始有果效。
哥林多教會質疑保羅使徒的身份並他所傳的福音,保羅懇求他們不可徒然領受神恩典,要心胸寬大對待福音工人,成為宣教士的安慰和喜樂。 參與宣教,最重要的是建立「國度觀」和「國際觀」。只要看到神的國度,自然就會擁有國際觀,因為神愛世人。
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
哥林多後書5:15,21上
和好的過程是有代價的:基督因愛眾人—「死的代價」,叫我們不再向自己活—「活的代價」。因著主耶穌「死的代價」,我們才有機會付出「活的代價」,參與宣教。當黃院長夫婦加入非洲內地會(Africa Inland Mission),成為宣教士時,他們要簽署兩個重要文件:第一份是同意書,聲明「如果被恐怖分子綁架,差會不會付贖金;」另一份是「遺囑」,「如果為主殉道,兒女怎麼託付。」感恩有長老、執事和好朋友願意為他們背書。宣教士很需要差會作為後盾。
另一個代價是「謙卑的代價」,華人最不喜歡丟面子。有一位宣教士總學不會當地語言,每每把太太說成別人的,成為笑柄,卻拉近了跟當地人的關係。有一次他在佈道大會分享時,把「罪人」說成「漁夫」,不信耶穌的「漁夫」會下地獄,引起全場大笑。每個村民都用當地語言把他的內容重新講一遍,福音就這樣傳開了。所以代價是謙卑,像向那些不如你的人學習,福音就會有果效。
和好的工人和奬賞
教會要培育、成全並全力支持宣教士。使徒保羅不僅是一位宣教士,而且他也招募、培養新同工,包括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和提摩太等等,讓教會信任並認可他們的事工。要興起工人,就要付起栽培工人的代價。韓國教會傾力支持宣教,栽培一流的人才成為牧師和宣教士,並配合禱告網、經濟網和關顧網,視之為榮耀;相反,華人有豐富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現在是神興起華人的時刻。
例如韓國恩典教會(Grace Korean Church) 用一半的奉獻支持宣教,幫助了幾百對宣教士夫婦。2008年發生經濟海嘯,很多人失業,奉獻減少,主任牧師帶領傳道人一起減薪,並說:「我們過簡樸生活,好讓我們的宣教士也能過簡樸生活。」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哥林多後書5:9-10
獎賞分為現在和將來。現在的獎賞是指,在宣教過程中,有機會看到神的作為。黃院長夫婦起初被肯尼亞某個部落的族人稱為「洋鬼子」(Mzungu),意味著「你不是我們的人」,但經過他們3年的牧養後,教會的孩子們會摘下路邊樹枝,夾道歡呼他們,喊著:「我們的牧師」,這幾乎是總統的待遇,給黃院長夫婦最大的鼓舞和獎賞。他們又花了7 年時間,帶領當地牧者成立宣教委員會,後來被領袖們尊稱為「Baba Mission」、「Mama mission」,成為了宣教的孕育者。
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什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嗎?
帖撒羅尼迦前書2:19
當主耶穌再來時,有一些成熟並按著神旨意服事的基督徒在祂面前站立得住,並且滿有榮耀和喜樂,情況就好像學生準備應試,勝券在握,等候榮譽畢業一樣。為什麼不能得獎賞?有一位非洲牧師為了動員教會,他分享:「我們就像一隻飢餓的雞坐在穀倉裡,整晚餓著,為什麼?因為我們連頭都不願意動一下,但滿倉都是穀子。」
黃院長夫婦最後引用啟示錄3章21節:「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勉勵華人教會在宣教上靠主得勝。因為主應許我們有一天要在復活榮耀的國度與祂一同掌權。
禱告焦點:
1. 求主帶領弟兄姊妹進入和好的使命,領受和好的身份和職分,帶著和好的態度,願意付上和好的代價,成為和好的工人。
2. 為黃成培院長和黃雲英師母的生命獻上感恩,求主祝福他們的服事,而華人教會也願意全力栽培並支持跨文化宣教士,一同得著和好的奬賞。
黃成培院長(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及黃雲英師母。圖:華人差傳大會
【本信息經華人差傳大會授權整理予華人教會分享】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