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世代微聲──再論2024香港教會普查


 

  【綜合報導】作為一項社會科學工具,調研的方法決定了其結果所能帶來的視野。已踏入第八屆的「香港教會普查」(下稱普查),數十年來確實為香港教會群體的自我了解與探索,提供了長期追蹤的穩固框架。與此同時,一些針對所涉年份關鍵議題而新增的問題(就如這一屆關於移民與疫情的題目),亦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變遷。

  能夠反映時代的,還有見諸普查細節的種種客觀侷限。這一屆普查的堂會問卷回應率只有59%,遠低於上屆2019年度的80%。到底是因為部份堂會的同工及義工流失情況太嚴重,連應付問卷也乏力?還是一如其他本地民調研究般,因為近年愈見高壓嚴苛的社會氛圍,導致被訪者回應意欲縮減?這相信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值得探究的,還有近年新興的擴展模式──例如「使命空間」(missional space)以及「新鮮形態」(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對於普查數據的影響。由於部份新興擴展形態出於基督徒/教牧自發(例如近年湧現的離堂一族),不一定跟現存堂會掛鉤;這一屆普查的擴堂數字增長,可能只反映一股「逆向」新趨勢。要完整理解新興擴展模式,仍需要更多量性和質性的探討。

  至於香港英語堂會的同期發展,並不屬於普查一直聚焦的華人教會狀況。不過負責普查的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就表明,他們會另行發佈英語堂會普查結果。不同年齡華人基督徒轉為參加英語堂會聚會的現象,近年時有所聞,有些更是一家大小移船就岸。這種如同跨文化遷移的現象,跟近年香港社會的心靈追尋向度,到底是怎麼樣的疊加效應?



  上述問題,不單單關乎教會增長,更關乎信仰群體所展示出來的心靈面貌以及信仰尋索,是否合乎上主所用,讓今世活在這城的鄰舍得到共鳴與啟迪。在風雨飄搖的動盪日子,人心的信仰叩問,其實只會更多。按海外研究,新興的Z世代(19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初期出生的「數位原住民」)在信仰與心靈方面的尋索,甚至超越其他世代。

  或許面對世代鴻溝,我們難以期望達致百分百的溝通和理解;然而,信仰群體的昔日故事、傳統、思維與記憶,如何能夠繼續成為對今世有意義的信仰資產,讓大家在天路歷程裡得見彼此,更瞥見天國?這個問題,每一代的教會群體,其實都要面對;靠著上主,讓每一代的心意得以更新變化,繼續一同尋找感恩的理由,見證基督。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教會藉由香港教會普查,反思教會發展有沒有與社會需求和應,進一步探究問題癥結所在。
  2. 求主幫助教會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產業感恩,求主幫助教會繼續靠主更新而變化,同跑天路。

【本信息經時代論壇授權分享予華人教會,時代論壇,1963期,2025年4月13日社評】


文章鏈結:聆聽世代微聲──再論2024香港教會普查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