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斯博士:籲堂會摒棄傳統「帶人返教會」想法

擁有金融專業背景的陳博士形容,植堂是教會的「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這猶如經濟數據一樣,假如就業率差,即使GDP數字未出台,已可預計經濟增長情況不理想。她指出,假如沒有新增教會,下一屆教會普查的數據也不會理想。不過,她認為不需要對這次普查的結果太悲觀,皆因這次普查主要集中於主流教會的工作。
她形容「許多事情發生在堂會之外」,一些最前沿、最具動力的事工尚未涵蓋在這次普查之中。她又表示:「教會更新運動的普查以量化研究為主,(我認為)事工或以質性研究(效果)較佳,皆因許多事工並不是憑數據可以解釋。數據或可反映大方向,但亦有其限制,當再問及事工中的細項,當中有很多細微差異(nuance),故質性研究或較為適合。」

具活力事工尚未涵蓋 籲毋須對普查過份悲觀
儘管普查結果顯示教會增長動力、擴展幅度正萎縮,但由於許多新形態的教會和事工出現,所以陳博士強調,基督信仰群體更需要建立新教會,教會更需要植堂。「最大問題是,現時堂會的平均年期已有42.7年,即大部份教會是在40多年前年成立。(但)40年來,香港已出現莫大變化,無論是人口結構、科技、經濟、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等。」她認為,大部份參與這些教會的基督徒甚至是領導,都是昔日返教會的人,所以教會可作的改革十分有限。
「要擁有40多年歷史的教會革新,老實說,十分困難。所以要革新,便需要新堂會;新堂會才能興起新領袖,才能接觸到新群體。」她引述研究指,擁有10年以上歷史的堂會,比創立10年以下的堂會,前者吸引人的能力較後者低8倍。「可以想像,新堂會能不斷外展,不會將太多傳統加諸在人身上。若是成熟的堂會,會眾也有一定要求。」

勿以8、90年代方式植堂 考慮範式轉移
陳博士又認為,傳統教會在設立新堂會方面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習慣了80至90年代的植堂模式──購置或租借地方,動用許多人力物力資源。事實上,今天的新堂會並不需要這些硬件配套,即使透過網路同樣可以舉行聚會。所以,她認為建立新堂會最需要的資源並不是金錢,而是訓練信徒領袖,「他們就是祭司,服事他們身處的地方……我並不是反對「建制」(institution),但現在我們太集中於建制,我們如何能增加流動性?」
她提醒教會,「帶人返來」其實並不是想像中容易,建議教會摒棄這種傳統想法,認真考慮「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鼓勵並支援基督徒領袖在他們的處境中,例如職場,領人歸主並作出牧養。
「為何他們(年輕人)會返教會?因為其他年輕人參與,所以他們也想參與。但今天許多教會很難營造出那種文化、氛圍,吸引沒有返教會的人或年輕人到來……現在愈來愈多新堂會,是(基督徒)看到某些需要;例如職場中許多人未信主,在職場中辦啟發課程(Alpha),領人歸主,但(人們信主後)難以投入教會,最後決定在公司辦教會牧養這些群體。」
陳博士又引述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梁國全傳道,在普查結果發佈後分享題為〈略述「2024香港教會普查」──低處站穩再出發〉的文章,指當中提到多用擴堂、靈活變革是很好的方向。她重申,教會如要發展服事新群體、新文化,便該想想如何轉化觀念,跟一些先鋒合作,給予支持並差派他們。

教新近日公佈的教會普查反映持續下滑的趨勢,但普遍的反應卻是對這個結果不感到太意外。在過去幾年,香港經歷社運、疫情及移民潮,大大影響了教會的生態。究竟香港教會是否在一個不冷不熱的狀態?情況確是持續轉差,但卻未差到一個地步令教會有迫切悔改和尋求更徹底改革的決心,陳博士認為這才是最危險的狀態。
現時香港教會的平均年齡為42.7歲,自2000年後,植堂已開始大幅放緩。過去5年,新設立並開始崇拜聚會的堂會只有10間,不到總堂會數目的百分之一。最使人擔憂的是核心領袖(非受薪)的人數亦減半,遠超崇拜人數及教牧同工的跌幅。
要更真實捕捉信仰的面貌和實踐,量性研究是有一定的限制——從回卷率由以前的八、九成到現在低於六成便可見一斑。多年來,問卷增加了不少問題,希望涵蓋更多的範疇,但要更深入了解牧養、培訓和事工等較為複雜的課題,質性研究會更合適。
如果我們只集中在四幅牆裡面,在有限的選項作答,結果未免令人感到沮喪。但如果我們願意將眼光放遠一些到四幅牆以外,很多離開了堂會的人,是仍然有一定的信仰成熟度,並在生活中持續表達,更衍生了不少新鮮形態的教會和群體。
正如宣教學家莫伊納(Michael Moynagh)一針見血地指出:「《新鮮形態》並不是一個理論概念。我們觀察到全球愈來愈多的基督徒意識到世界與現今教會之間的差距太大,是他們的朋友及所接觸到的都無法跨越。因此,他們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角落和縫隙中,建立新的基督徒社群。」
譬如自1997年,香港有接近15%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但在普查中,在堂會內的新來港人士不足4,000人。雖然這些人對信仰開放,但要他們適應現存的教會文化而進入,仍然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教會沒有與時並進,在領導、文化和運作模式仍停留在上一個世紀,自然不能夠接觸到在城市中不停轉變和流動的群體。
斯耐德(Howard Snyder)提到教會最深度的特質是具有「宣教使命」(mission)的群體,沒有使命的教會,自然會失去生命力,不斷萎縮,以致百病叢生。能夠擁抱使命的群體,可能是在堂會以外,但反而可以更像教會。
此刻最重要的可能是如何重拾使命,游淑儀牧師在教會的停滯和復興的研究就顯得更適切和有價值了。究竟我們是以「使命」形塑「教會」,還是以「教會」形塑「使命」?你的教會又是前者還是後者呢?不論是植堂、擴堂、發展新鮮形態教會或使命空間,重點是這群體是否真實地擁抱著使命、讓其成為前進的動力。雖然香港教會好像是在寒冬,但寒冬過後是春天,黑雲背後是太陽,我們的神從不改變,教會是被召的群體,最重要是抓緊使命,讓祂塑造。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香港教會,除觀察教會普查數據外,留意教會圍牆之外發生的事情,看見神仍在信仰群體中掌權,重塑教會。
2. 求主賜給香港教會革新的決心,幫助弟兄姊妹承接宣教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樣式,並看見福音新機遇。
陳敏斯回應教會普查結果籲堂會摒棄傳統「帶人返教會」想法文章鏈結
【本信息經時代論壇授權分享予華人教會,時代論壇,1963期,2025年4月13日】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原《國度復興報》)Instagram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YouTube頻道
國度復興報 LINE官方帳號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 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