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華人宣教的火傳遞-訪談巴柝聲牧師

 

文/羅鳳琳 圖/受訪者提供

巴牧師的信主與蒙召

  巴柝聲牧師(Rev. Ross Paterson) 是蘇格蘭人,成長於一個不信主的家庭,父母對他的期待與栽培,就是讓他接受好的教育 (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轉神學系學士碩士畢業)、有好的職業與收入。然而因著一位高中的基督徒老師的邀請,巴牧師參加了一個讀經會的夏令營信主了。當時他沒有教會可去,還好讀經會的輔導有持續的關懷、牧養,以及在讀經會建立起來的靈修讀經習慣,建立了巴牧師的信仰。
 

  1962年,巴牧師大二那一年,禱告中他很清楚聽見主對他說:「孩子,我是你的救主,但不是你的主!」他聽了覺得很扎心,知道主在呼召他,於是毅然決然地與未信主的女友分手,並向主禱告:「主啊,我有一個計畫是要做英國的牧師,祢能不能告訴我祢的計畫?我願意把自己交託在祢的手中。」當時他立刻就經歷了聖靈。
 

華人宣教的呼召與事奉

  作了獻身服事主的禱告幾週後,發生了奇妙的事。巴牧師忽然得了盲腸炎,因為需要住院,他就隨手帶了一本書,結果一看,那本書講的是一個人如何離開家去中國大陸。接著是在醫院看電視時,忽然出現一個節目正在講華人。最後是突然有一位進到他病房的護士,問他說:「你有沒有考慮到中國去作宣教士?」因為他之前有作了尋求獻身的禱告,所以這三個印證讓巴牧師確定這是神的旨意。
 

  大學畢業後,巴牧師在英國北部一個極復興的教會服事,神繼續帶領他前面的路,在他禱告中對他說:「我沒有叫你留在這裡。」於是巴牧師順服神,透過寫信給「敞開的門」(Open Doors) 創辦人安得烈弟兄,開始參加幾次到東歐的宣教,送聖經和屬靈書籍到蘇聯、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家。中國文革期間他來到台灣,學中文並在台灣大學教英文,在課餘時向學生傳福音,也參與校園團契,以及魏德凱牧師的鄉村福音隊等等,在台灣服事了10年。

 

  1979年,鄧小平開始四個現代化,中國對外開放,巴牧師於是離開台灣,返回英國幾年,參與內地會的服事,並前往新加坡住了13年。1982年進入中國,並有機會連結上家庭教會。當一位領袖向他發出如同馬其頓的呼聲,說需要聖經資料,這促成了巴牧師創立「中國教會支援使團」(CCSM),並將葉光明廣播事工(Derek Prince’s Radio Ministry) 及書籍引進中國,約送進3千萬本書。這事工如今仍在進行中。
 


 

  巴牧師目前創辦一個「禾場伙伴」的線上跨文化華人宣教學院(https://fpinter.org),為出發預備期(pre-field)、已在禾場上(on-field),以及返國述職(post-field)的跨文化宣教士,免費提供培訓教材和輔導課程。
 

鼓勵台灣教會參與華人宣教

  巴牧師認為台灣在宣教上面有兩個挑戰。在宣教的階段中,第一階段是宣教士來我們國家傳福音、建立教會,第二階段是宣教士把教會交給一個本地的牧師,第三階段是教會開始差派宣教士出去。但台灣教會很少有第三階段。台灣教會要轉變想法,從「接收宣教士」變成「差派宣教士」,這是第一個挑戰。

 

  第二個挑戰特別是向華人宣教的問題。全世界到處都有華人,這是華人的時代,所以台灣教會要起來向華人宣教。台灣的弟兄姊妹要認知到,可以討厭政府,但不要討厭百姓。另外,宣教的工作並不是去拓植一個自己教會的華人分堂而已。
 

對弟兄姊妹的勉勵

  巴牧師感謝讀經會的2項工作,給他帶來祝福:

  1. 有每天的讀經、禱告、敬拜、等候主的時間(Quiet Time),所以跟主有親密的關係。有許多弟兄姊妹,甚至服事主的工人,生命出現問題,或在服事中離開主,竟然是因為沒有個人的讀經、禱告生活。
 

  2. 傳福音。讀經會有許多佈道活動,如兒童的夏令會。去傳福音會使自己和別人的生命不再一樣。
 

給台灣牧者的心聲

  如果有人說:「我要去中國當宣教士。」希望牧者要看重這個人,如同這個人說:「我要在教會裏面(全職)服事。」千萬不要因為他沒有留在自己教會,就覺得沒有用,不再關愛或不再器重。不論一個人被主呼召去中國、印度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看重這個人是教會的祝福。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