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教會講座-探討後疫情時代教會 宣教與教會轉型


 

文/趙錦漢採訪報導 圖/雙連十教會提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於7月22日舉行「設教110 週年系列研討會之二:後疫情時代之宣教與教會轉型」,邀請了甘仲維博士(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產品經理)及莊孝盛牧師(竹塘教會牧師),分享在教會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應對後疫情時代生活,並由黃怡仁主任(台北真理堂資管處)及雙連教會數位發展委員會提供實務建議。

  當日實體及線上與會人數約320人,大多為委身於數位發展的牧者同工。除了雙連教會成員,也包括了國際合盼靈糧堂(The Hope)、生命河基督教會、新北投基督長老教會、新莊基督長老教會、廈門街浸信會等。

  雙連教會蔡政道主任牧師致詞時表示,在每個時代上帝都有帶領,例如耶穌降生之前300年,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希臘帝國,建設了交通大道,並統一了語言,以致日後使徒保羅能夠運用希臘文及便利的交通傳揚福音。

  另一例子為宗教改革時期的活字版印刷術。當時一般信徒不諳拉丁文,讀經必需依靠神父。及至印刷術面世,福音及聖經都能廣傳,造就了宗教的復興。同樣地,在疫情之前,網絡數位科技已有一定的發展,以致教會能運用新科技,繼續把福音傳揚出去。

 


蔡政道主任牧師(左一)
 

後疫情時代教會數位社群
 

  擁有豐富數位科技經驗的甘仲維博士探討疫情的變遷,並提供初步數位化的建議,目的是幫助教會在媒體與數位科技的運用上,不會與各種年齡人士斷層。
 

  疫情期間,最大的障礙為實體聚會、公文簽核及探訪關懷,同時會友也需要學習並適應數位科技。甘博士表示,一提到數位轉型彷彿萬丈般高,但如果數位工具沒有落地,跟生活沒有關連,就算有再好的內容與點子,也沒辦法落實數位傳播。
 

  事實上,數位工具已與生活密不可分,手機、聊天程式、數位銀行、網路會議等比比皆是。但福音的內容必需使用合適的平台,否則無法對外傳播。以剛於7月初上架的Threads為例,上線僅僅5天用戶已破億,打破了ChatGPT的紀錄,但對教會而言,要思考該工具如何接觸合適的福音對象。
 

  甘博士以前在台積電負責專案,現在也是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產品經理。面對客戶時,不會只介紹某樣工具,反而會幫助客戶思考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因此教會也要探討手上有什麼資源?對象是誰?
 

  以不同的年齡層常用的工具為例,50歲以上使用大眾普及的Line或臉書(Facebook);30至40歲會以短片為主的Instagram;其他年輕人會用新奇有趣的抖音。
 

  踏入後疫情時代,百廢待舉,甘博士提醒教會不能處於安逸,難保不會有下一次疫情或其他災難發生。經過疫情,教會要學習重要的功課。
 

甘仲維博士以專業經驗分享心得
 

  疫情初期,即2019年12月,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爆發,再蔓延至全球。武漢實施封控,必需建立線上社群,例如外賣平台和線上課堂等等,並培養人們參與使用社群的氛圍。
 

  疫情擴散導致封鎖和停擺,數位科技擴大了互動的方式,相關的工具也百花齊放,提升數位管理效率,當中也是試誤(trial and error)的過程。
 

  後疫情時代,數位工具已深化了各樣的溝通與傳播,要關注的是持續發展並維持社群,意味著回到原本的生活節奏時,要確保人們回歸實體聚會。
 

  甘博士表示,在疫情期間,雖然大部人的工作停擺,但教會一直在動,近乎沒有停下來,因為還是要傳福音。他提醒教會要多了解疫情對人們在生活上的改變,然後介入並陪伴。
 

  因此,教會當思考如何優化服務,並了解身處數位發展的哪個位置。從一開始的紙本轉型,再慢慢同步,檢討當中溝通與斷層的問題。甘博士提問:數位文化有沒有建立起來?意思是到底有沒有人在用?流程數位化有多少?
 

  甘博士認為教會數位化專案要客製化,要先為教會「把脈」,了解其狀態和架構。不同平台要投放不同的資源,目標是幫助教會傳播與溝通,而對象是人,橫跨不同年齡層,並且要精簡易明。有了這個基礎後再進行優化,甚至具有無障礙包容性。
 

探討疫情各階段的數位科技發展
 

疫情對竹塘教會的應變與教牧省思

  莊孝盛牧師是最早把教會事工轉型從美國帶回長老教會的人。莊牧師唸大學時只會用早期的打卡式電腦,到後來牧會主要還是用手稿,而當時莊雅棠牧師(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鼓勵他:「早一點用電腦,越晚用,越後悔。」
 

  莊牧師起初用電腦來彙整資料,至2005年,受教育處(前教育局)委托,在偏鄉成立數位機會中心;2017年,教會整修並提升硬體設備;2019年,神感動他開展雲端台語福音事工及聚會直播。
 

  莊牧師認為疫情不只是病毒,而且是心靈的衝擊。他引用已故英國釋經家斯托得(John R. W. Stott)《C型觀點》(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說明教會在疫情中不能置身事外。因為就算教會不動,還是會遇到種種衝擊,而疫情使教會變得死寂。
 

竹塘教會莊孝盛牧師反省疫情的功課
 

一、健康的教會

  健康的教會有自我抗體,如同人的免疫系統會自我修復,最適合抵抗疫情,不怕消失。健康的教會「生機勃勃」(flourishing),會不斷成長更新。「主的道大大興旺…。」(徒19:20下)「興旺」的希臘原文是「Ausano」,也是「生機勃勃」的意思。

  中古世紀教會面對世俗化,神的話語被綑綁在拉丁文裡面,一般信徒沒有機會接觸到上帝的話語。改教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當時站在日內瓦聖彼得大教堂,宣講
「黑夜之後就是光明」(Post Tenebra Lux)。神也藉著這句話來鼓勵教會,這次疫情是為了預備教會,進入福音的新季節。

 

  什麼力量衝擊著教會?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與消費主義,基督徒總想著得到什麼好處,對順服斤斤計較。是否失落了對上帝的敬畏?對祂的話語「已讀不回」,只在乎享受多少福祉?
 

  活在一個信息不斷衝擊的世代,教會需要一個睿智、對上帝的話語不妥協的長輩教導神的話語。按照莊牧師牧會的經驗,蓋禮拜堂和升級硬體系統比較容易,因為這些都是眼睛能見的東西,比較容易委身與投入,但看不到的是人的心思意念。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16:6 )
 

  今天到處充斥著哲學的思維、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衝擊。究竟是教會轉化社會,還是社會轉化教會?要防堵破口,阻絕心靈病毒,教會有責任把神的話語打開,依循4個方向教導:神學、道德、異象和品格,使基督徒扎根於神的話語,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下)。
 

  莊牧師引用「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約翰.派博牧師(John Piper)團隊製作的禱文,翻譯成中文,然後每週在教會發布。
 

約翰.派博牧師成立「渴慕神」網站 分享神的話語。

圖/來源:facebook@desiringGod
 

二、成為心靈陪伴的教會
 

  教會要成為安歇之地。著名當代神學家盧雲的《負傷的治療者》引用「好撒瑪利亞人」,莊牧師理解為教會的2個圖像:
 

  首先,耶穌把受傷的人帶到旅店,就是教會,讓人安歇。回想疫情所帶來的創傷與恐懼,會不會扭曲了弟兄姊妹的人際關係?扭曲自我的防衛,對人產生排斥?
 

  故事的另一個圖像是Oikos—屬靈的家。哪怕教會沒有數位的能力與設備。要成為心靈陪伴的教會所需要的不多,最缺乏的是愛。
 

  竹塘教會有個弟兄是植物人,他太太第1次拿手機給他聽主日講道時,他的眼角淌著淚。上帝鼓勵莊牧師:「如果這個人無法坐在這裡做禮拜,藉著手機等數位工具聽神的話語,他掉眼淚等於是回應我聽到神的聲音。」


三、成為雲端的教會
 

  「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
 

  教會如何突破疫情的死寂與隔離?防疫令要求實體聚會人數減至4人,因此竹塘教會的主日、禱告會及查經改用直播進行。平時禱告會平圴20人出席,疫情爆發後降至6至8人,但改用線上後平均有100人參加。
 

  莊牧師於1994年到歐洲參加泰澤禱告會,後來以此為藍本在教會舉行禱告會。他認為真正的禱告會並不是拿著禱告清單一直呼求,而是安安靜靜地遇見神。
 

盧雲在書中闡釋五餅二魚,教會在耶穌手中:

  • 被拿起來- 教會被耶穌高舉
  • 被祝謝- 祝福教會成為五餅二魚
  • 被擘開- 教會必需拆毁、重建與改變
  • 被分享- 成為給予生命的教會
  •  
四、教會再次翩翩起舞

  哥倫比亞神學院(Columbia Theological Seminary)麥克菲特斯教席舊約榮休教授(William Marcellus McPheeters Professor Emeritus of Old Testament)、聯合基督教會牧師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最近出版《疫轉新世界:幻變疫境中的聖經默想》(Virus as a Summons to Faith: Biblical Reflections in a Time of Loss, Grief, and Uncertainty)。
 

  在舊約裡面,人類的飢荒、戰爭與瘟疫反覆出現,可稱之為「三重咒」。然而上帝卻賜下3個恩典:「信實(heesd)、恩典(hanan)和憐憫(raham)」。
 

  該書中敍述「在病毒肆虐之際禱告」。耶利米書形容以色列人不再有喜宴,不再有歌聲,也不再歡笑。但神說要恢復婚禮(參耶33:10-11),並再度翩翩起舞。
 

  教會如何在失落中重新聚集?布魯格曼教授認為教會要從自我中轉向上帝。詩篇77篇中描述亞薩所經歷的黑夜,內心或會聽見負面的思想,及撒但的譏笑、嘲諷與控訴。他一直訴說自己的困境,求問主:「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嗎?」(詩77: 7)
 

  此前,亞薩「捫心自問,心裡仔細省察。」(6節)他轉過來仰望上帝,回想上帝的恩典,產生了新的希望與覺醒。在絕望中,基督徒如同亞薩一樣看到自己的渺小,轉而尋求奇妙偉大的上帝。
 

  「神啊,祢的作為是潔淨的;有何神大如神呢?祢是行奇事的神;祢曾在列邦中彰顯祢的能力。」(詩77:13-14)
 

  上述3位屬靈前輩的生命,影響了加爾文講道的態度;派博使用福音媒體,讓人聽見上帝甜美的話語;以及布魯格曼實用的解經,了解到這一切都是聖靈的工作。今天教會要尋求的不是技巧,也不是策略,而是尋求上帝怎樣使用我們的五餅二魚。
 

  莊牧師又講述自己到竹塘教會服事的見證。1988年,他被呼召到竹塘服事,上帝感動他閱讀《台灣農村的黃昏》。起初,他認為在農村沒有盼望,只是代上帝把農村教會的門關起來。上帝卻跟他說:「是黃昏,還是日出?」看照片的話根本分不出日出與黃昏。所以上帝呼召他:「為了這個日出,你要在黑夜中預備這間教會。」
 

  莊牧師同時是瑪喜樂基金會董事長,成立了「向日葵學園」,是一個輔導中輟生的學校,讓他們拿回畢業證書。「向日葵」的意思是帶領孩子迎向生命之光。


實務案例
 


 


  研討會最後邀請黃怡仁主任及梁唯真牧師分享數位科技的實務事例。疫情期間,教會無法實體聚會,同工改為居家辧公。台北真理堂面對公文簽核、直播及網絡設備等問題。透過上帝的供應,黃主任與團隊利用新平台及硬體設備,整合會友資料、裝備等系統,使教會得以數位化,並傳承予下一代。

  雙連教會在蔡牧師領導下成立「數位發展委員會」,盼望連結人們,成為數位化轉型教會,提升教會服務效能及資訊安全,建立以會友為中心的生態圈,把福音傳到地極。教會透過Line官方帳號及後台的會友系統,連接會友、裝備課程、牧養、影音及社交平台等資料,更有效地牧養和管理羊群,並培訓新一代承接管理系統。


 

黃怡仁主任分享架設系統見證


雙連教會line官方帳號與後台系統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