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愛。孩童的心」:快樂而有盼望的童年

  【趙錦漢採訪報導】香港「愛。孩童的心」(Ahava Kid's Heart)本著耶穌愛小孩的心來關愛有需要的兒童。創辧人區惠施(Ariella)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因著神的感動創立了機構,服事非洲兒童。她自己也曾到以色列學習語文,認識猶太人教育的文化,把培育兒童的正確價值觀帶回香港。

  區姊妹自小就讀天主教學校,當她聽到老師分享耶穌為她釘十字架時,已經想決志。升讀基督教中學後,有學姊向國中生傳福音,一直想決志的她,終於如願以常。她從小喜歡兒童,也在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幫忙服事。她進行職業規劃時,希望當幼兒園老師。由於公開考試的成績平平,畢業後便修讀室內設計,成為室內設計師。

  區姊妹表示自己一直有一顆愛孩童的心。有一天,她聽見傳道人分享到每個人都有呼召。她求問神後,領受兒童事工的方向,別人也為她禱告,印證了這份感動。2014年,她認識非洲一間孤兒院,這家孤兒院既沒有國際機構支持,國家也缺乏紓困政策,只能靠募款來維持。她不但為這家孤兒院奉獻,而且非洲孤兒的需要龐大,於是萌生了成立慈惠機構的念頭,藉此支持非洲兒童。

  香港物質豐富,機構有一定的規模,且有政府資助,但也未必能夠完全滿足非洲兒童的需要。她對慈惠機構的成立認知有限,一般需要由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成立,但區姊妹禱告並親自撰寫計劃書,結果9個月後獲得批准,成立「愛。孩童的心」。除服事非洲兒童外,愛孩童的心也服事以色列的兒童。區姊妹自2011年到訪以色列,結下不解之緣。2015年,愛孩童的心探訪以色列多間慈善機構,包括為兒童做心臟手術、蔬果分發及防止婦女墮胎等等,區姊妹及其他香港人到以色列當志工,回港時也幫助這些機構募款。
 
  區姊妹起初認為香港物質豐富,香港的社福機構都很具規模,或得到政府的資助。但到了2018年,香港有很多小朋友自殺,她反思為什麼兒童要面對如此大的壓力,走上絕路?是不是家庭已經無法成為兒童的避難所?區姊妹沒有相關技能與經驗,只能為此禱告。同年,她負笈以色列學習希伯來文,寄宿於彌賽亞信徒牧師的家庭。那位牧師育有3名子女,她藉此認識猶太人的教育方法。至2019年底,她與幾位社工師組成探訪團,跟以色列幼兒園和小學的校長、老師及家長交流,更深認識猶太人的教育。自2022年開始舉辦親子及教育工作坊。

區惠施姊妹(右)有一夥愛兒童的心。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愛。孩童的心」致力幫助烏干達兒童。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愛。孩童的心」捐助物資。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猶太人教育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腓2:4

  逗留以色列期間,區姊妹發現猶太人真心愛護、欣賞孩子。猶太人不會責駡孩子,因為他們認為神的創造都是美好的,但家長也不會縱容或溺愛。當孩子行為有偏差時,他們仍會管教,要求孩子安靜自己並反省。
 
  猶太人一直恪守聖經教導,把神的話語、教導和⺠族的歷史傳講給下一代。他們的核心信念為「關愛世界」(Tikkun Olam)。他們不單愛自己的孩子,而且會關心別人的孩子。他們以身作則,關愛鄰舍,成為孩子的榜樣,並邀請孩子參與。區姊妹發現師母會在晚餐多煮2至3倍的食物,為要跟其他家庭分享。又例如,有一位單親家庭的母親罹患癌症,無法操作家務,師母便代為洗晾衣服,然後請孩子把衣服摺好。
 
  猶太人的親子關係與華人很不一樣,父母重視孩子的成長,都會爭取時間與小朋友相處。雙親也沒有固定角色或分工,願意花時間照顧小朋友的起居、飲食。區姊妹寄宿時,看見牧師會抽時間獨自帶孩子,建立親子關係。他跟太太也不會強迫孩子進食,讓孩子自由活動,等餓了再過來吃飯。有一次,其中一個小孩子突然有興致拉小提琴,其他孩子也加入,而他就在旁邊欣賞,待表演結束後再一起繼續用餐。因此,猶太人尊重孩子的意願,欣賞孩子的行動。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22 : 6
 
  學校方面,亞洲人較為內歛,不善思考,但猶太人老師常常鼓勵學生發問和討論。華人傾向進行「填鴨式」教學,當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後,便要答問題,相反,猶太人卻鼓勵就文章提問。例如,區姊妹在以色列學習希伯來文的時候,老師一再問她有沒有問題,她都回應沒有,其實也證明了自己沒有思考。
 
  中國有句成語:不恥下問。但很多時候,華人認為提問很愚蠢,猶太人卻不會嘲笑別人的提問。相反,猶太人父母喜歡孩子問問題,耐著性子解答;香港父母則缺乏這份耐性,通常自己不想回答,甚至要求孩子停止提問。在學校,華人的老師似乎比較高高在上,有時認為學生的提問是想要挑戰自己,但猶太人老師會欣賞學生發問,不會覺得對方故意挑剔。他們鼓勵孩子去嘗試,學習面對失敗。

  亞洲的學生課業繁重,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因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可以有更好成績,或更好的發展,但很多時候小朋友都是被迫的,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反而成為外加的壓力。家長要思想,這些東西是家長的想要?還是孩子需要?是不是只為了塑造理想中的孩子?猶太人鼓勵孩子在空閒時間放膽創作,唯一的要求是安全的環境。創作很簡單,他們只給孩子紙和畫筆,又或者邀請他們發明新遊戲。例如,華人父母帶孩子到遊樂場遊玩,自己會在一旁滑手機;但猶太人父母會一直陪伴孩子,一方面確保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參與孩子所創作的遊戲當中。

區惠施姊妹教導希伯來文。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猶太人父母花時間陪伴孩子。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猶太人父母給空間予孩子發揮。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猶太人父母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兒童的身心靈發展
  香港物質豐富,孩子的物欲很重,缺乏心靈的需要。香港人又看重金錢,雙親都不願意放棄工作來照顧家庭,於是把孩子交給長輩或家庭傭工來照顧。父母難以察覺孩子的心靈需要,孩子便失去了父母的關心和管教。身處少子化時代,大多數父母只會養育一個孩子,缺乏兄弟姊妹陪伴與成長,變相只有父母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由於缺乏群體生活,孩子不懂與人溝通,再者,電子科技一日千里,父母也把孩子交給3C產物,便沉溺於電腦或手機世界,不想與人溝通,與人群疏離,思想變得狹隘,也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辨別能力隨之而降低。難怪小朋友遇到問題時,似乎覺得沒有出路。這個問題可能也會禍及以後的世代,形成惡性循環。
 
  家長是兒童成長重要的一環,盼望家長不要把照顧小朋友的責任推給興趣班。教會也有責任轉化家長,如果家長願意撥出時間教育子女,所學習到的知識,相信會比外面的知識更加多,對生命也更加有益處。如果知識只在頭腦上,對社會沒有貢獻,又或者孩子的心靈仍然很脆弱,無法應付難關,生命也就無法被建立起來。疫情之下,香港實施有限度封鎖,香港房子狹小,也影響到孩子的體格及心靈發展。
 
  教會的角色是引導家長及老師關心小朋友,而不是在週末把他們送到興趣班。要轉化家長,家庭教育對生命更有用。身為孩子的指導,不論是父母或導師,首先要謙卑,不被孩子的提問所冒犯,攔阻兒童的成長。另外也要以身作則,學習敬拜並培育靈命,與神建立美關係,了解聖經教導或相關的教材。透過希伯文原文或希伯來文詩歌敬拜,可以更貼切明白箇中原意。
 
    最後,要教導愛人如己,鼓勵孩子走出社區帶領他們關顧並了解世界的需要,不但口傳福音,而且身體力行,讓孩子和鄰舍一同感受基督的愛。在過程中,也可以孩子反省,為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知足而感恩。
 
  香港近年推崇快樂童年,學校減少課業,營造快樂的教育氣氛。除了課本上知識外,小朋友也要在生活中學習,其實孩子參與服事,也能有所學習。學校始終看重追求知識,缺乏實踐的機會。當學校組織參觀或採訪的活動時,可要求學生做手工。這份功課並不是交給老師,而是交給受助者。不但可以讓孩子參與創意服事,而且也能與受助者互動,建立人際關係。
 
  「愛。孩童的心」盼望更多與本地及海外教會或機構連結,一起幫助小朋友,包括物質及心靈上的需要。透過網絡,也可以促成跨界別的合作,讓大家發揮所長,幫助有需要的人,服事的道路也能夠走得更遠、更廣。區姊妹重申「愛。孩童的心」的宗旨:希望孩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將來活出有盼望的人生。
 
  「愛。孩童的心」開辦手工班教導孩子用粉彩繪圖,由父母陪伴。有一位爸爸原本比較冷漠,後來卻比媽媽更用心幫助孩子完成畫作。另外一次,導師教導小朋友用手指印畫,當中一位初小的孩子力度不夠,顏色的深度不及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媽媽便求教導師,並表示孩子平時寫字很容易喊累或痛。導師懷疑孩子的小手肌力度不足。透過親子班,不但讓親子有更多時間一起,而且父母很自然便會留意小朋友的需要,面對著怎麼樣的問題。

愛。孩童的心」分享以色列。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親子教育工作坊。圖/來源:愛。孩童的心
 

   禱告焦點
  1. 為華人的父母禱告,求主幫助家庭成為孩子的避風港,父母學習多欣賞、多鼓勵孩子,使孩子能夠在正確的價值觀下健康成長。
  2. 求主祝福「愛。孩童的心」幫助家長和教會活出「關愛世界」的美好理念,帶領孩子走入世界,明白神對自己及世界的心意。



《禱告週報》第85
2024.03.26
  1. 從贖罪到五旬節《電子書》
  2. 21天禁禱興起拿細耳人世代
  3. 香港「愛。孩童的心」事工
  4. 活在自由裡、潔淨你的家(一)
  5. 21天禁食禱告見證 關係修復
  6. 21天禁食禱告見證 回到起初的愛
go top